欢迎访问华夏田氏网,传承田氏文化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田氏家谱共享数据库】
    站点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栏目 - 田氏才艺
     
    田维德《中华上下五千年》(1)
    作者:田氏网   访问量:3578    添加时间:2022-7-4 22:41:45
     

    中华上下五千年


    上下五千年——这是妇孺皆知的关于中国古老历史的一句概括性描述。在这5000年中,分为两个阶段——前王朝时代和王朝时代。在前王朝阶段,大致表现为部落政权。

    据《史记》卷1《五帝本纪》记载:“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其中的国号,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朝代,仅是部落或部落联盟名称。中国的第一个有正式国号的王朝是“夏”,由崇伯鲧(受封于西邑夏,今山西夏县)所定。因而,“夏朝”可以视作前王朝时代和王朝时代的分野。

    自夏朝开始,国号的确立,即被视为一个朝代或新政权开始的标志,每次朝代更替,都会更换国号。国号变了,就不再是同一个朝代。在中文语境中,“朝”字具有“今日”之义,在政治上用来引用当政的政权。并且,只有成为天下共主之时,才敢称朝,这也是秦朝统一之后称”朝”,之前只是秦国,仅是一个地方政权的原因所在。

    在后人与外人眼中,他们都是“中国”或“中国的一部分”。如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东来,他们称呼明清两朝都是“中华帝国”,简称“中国”。利玛窦在《利玛窦中国札记》记载:“这个国家有一个各个时代一直沿用的称号,他们的人民通常称呼这个国家为中国(Ciumquo)或中华(Ciumhoa),意思是为‘位于中央之国’。”

    这个“中央之国”在不同时期,有着不一样的别名——也即各朝国号。这些国号,或源自部族或联盟的名称;或源自创建者原有的卦号或爵位;或源于创建者原始政权统治的区域名称;或源于宗族关系;或源于经典,寓意皆吉祥又美好。这些吉祥美好的国号共有83个。其中,真正君临天下的大一统王朝共11个,分别是:夏、商、周、秦、汉、晋、隋、唐、元、明、清。这11个大一统王朝的国号的来历,意蕴深长。

    本义是雄武的中国人或中国。《说文解字》云:“夏,中国之人也。”另据唐朝经学家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夏”有高雅之意。

    约前2070-1600年,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传1417后,国祚约471年。

    大禹之子启是夏朝开国之君。启继承帝禹大位,成为夏朝天子。启改原先部落姒姓为夏,改伯为后,是为夏后启。上古时期,对君王、夏天子的尊称为“王”或“后”,王和后二字同义。后来文字演变,“后”成为帝王元妃的尊称。

    关于夏朝国号的意思,曾有十几种说法。据《史记》卷2《夏本纪》记载,姒姓12个氏族,包括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以“夏后”为首,夏朝开国后就以部族名为国号。唐朝张守节认为帝启父亲大禹曾经受封在阳翟(今河南禹州),是为“夏伯”,因此而得名。还有一说,“夏”是从“有夏之居”、“大夏”地名演变而来。另据范文澜先生说,大禹之子启西迁大夏(今山西晋阳一带)之后,才称“夏”。

    无论哪种说法,单就“夏”的甲骨文来看,字形像蝉,是夏天的主要特征。古人认为蝉栖高饮露,禀性清高纯洁,不会被世间污浊所浸染。蝉踞守在树木之巅,而鸣叫声能传到遥远的地方。天子治理万民,又何尝不是身居高位,希望声教传播到遥远的四隅?据《左传·哀公七年》记载:“执玉帛者万国”参加了涂山会盟,可见夏部落的号召力。

    它改禅让制为世袭制,正式拉开了中国王朝历史的大幕。末代夏后履癸(夏桀,前1589-1559年在位)成为中国历史的一个著名符号——只不过,这个符号并不美好,是暴君的代名词。

    《说文解字》注:“从外知内也。从㕯(nè),章省声。”通“章”。

    约前1600-1046年,都城在亳(今河南商丘)。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故后世以“殷”或“殷商”并称。传1731王,国祚约600年。

    帝舜时期,商人先祖契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将商地封给了契,渐成商国,夏朝方国之一。夏朝末年,至契的第14代孙汤时,商已成为东方一个比较强大的方国。《国语》曰:“云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那时,“(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而“汤修德,诸侯皆归商”。

    1600年,夏商于鸣条(山西夏县之西)决战,夏军败走,夏桀逃奔南巢而死。灭夏之后,汤回师亳邑,大会诸侯,“践天子位,代夏朝天下”,定都亳,国号为“商”,正式建立商王朝。

    由于商汤以武力灭夏,打破王朝永定的惯例,从此中国历代王朝皆如此更迭,史称“商汤革命”。此后,“革命”成为历史变化及至管束人心的一种常用方法。

    本义为雕刻细密,完备。《说文解字》云:“密也。从用、口。”

    1046-256年。传3237王,国祚790年。其中,又分为西周(前1046-771年),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东周(前770-256年),都城洛阳(今河南洛阳)。

    五帝之一的帝喾有子名弃,舜帝将弃封在邰地(今陕西武功西南),称为“后稷”。后稷之子曰不窋,不窋有孙曰公刘。《诗经·大雅》有赞美诗曰《公刘》,这是周人史诗之一,上承《生民》,下接《緜》,叙述古代周部落首领公刘带领周人自北豳迁豳、初步定居并发展农业的史绩。以公刘为始,又经9世,至古公亶父(姬亶,周太王)为部族首领时,周人受薰育戎侵袭逼迫,不得不迁徙。他们越过漆、沮和梁山,由豳(bīn)迁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

    周太王率领族人建立城邑,接受商王册封,由此繁衍为一个方国,称为“周”或“周方”。周人首领称为“周侯”、“周方伯”或“周王”等。甲骨文周字,形状是田中有米。殷商时期,周族所在地世代都是产米的地区。在甲骨文中,有殷周互相交通的记载。商王武丁(前1250-1192)早年,曾到渭水一带,周人向商王朝贡,并且周人的质子也前往殷商服事君主。(顺便说一句,武丁的妻子即是妇好。)另据《后汉书》卷87《西羌传》载:古公亶父传位季历,季历不仅与商王室联姻,娶妻商室,还被商王文丁封为“牧师”,成为商王朝在西方最为重要的一位方伯,所以季历在甲骨文中有时又称公季。

    至季历之子西伯姬昌(周文王,约前1152-1056)末年,“三分天下有其二”,而商王纣“暴殄天物,害虐烝民”,文王之子姬发(周武王)起而革命,灭商,登天子位,以“周”作为国号。

    周朝开始出现“中国”与“华夏”的完整概念。(1963年,在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即今宝鸡市陈仓区出土有一青銅器,名為何尊。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尊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而其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决定建东都于洛邑,即“宅兹中国”,与《尚书》中的《洛诰》《召诰》等文献记载可相互证,为西周历史的研究和青铜器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在周境之内,形成高度的文化认同。它奠定了古典中国的文化基础,是文明中国的第一个黄金年代。

    一种禾名。《说文解字》云:“伯益之后所封国。地宜禾。从禾,舂省。”

    221-207年,都城咸阳(今陕西咸阳)。历3帝,国祚15年。

    秦人的祖先大费是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大费(也称伯益),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舜帝赐嬴姓。至周穆王(前977-922在位年),伯益后裔造父为周王御,又因平定徐国之乱,受封于赵城,其宗族乃为赵氏,故“赵”也是秦的代名词之一。

    周孝王时,造父后代嬴非子善于养马,因牧马有功,获周孝王(前900-896年在位)封赏,赐其封地“秦”,让他延续嬴氏的祭祀,号称秦嬴。周夷王十八年(前858),非子去世,其子秦侯袭爵。至周幽王十一年(前711),犬戎进攻镐京,袭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秦侯后裔嬴开以兵救周。周平王(前771-720年在位)东迁,嬴开出兵护送,以功封诸侯。东迁后,周平王把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一并赐予秦国,自此秦国开始成为西周的诸侯国,嬴开史称秦襄公,在位12年(前778-766年)。一如他的名字“开”,秦朝因他而正式进入历史。《史记》云:“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

    其中,太史公所言“缪”即秦穆公(前659-62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自711年位列诸侯,至穆公时代约50年,秦国已然超越多个王国,威震天下,不能不说“秦”的力量之强大。当时,穆公任贤使能,虚心纳谏,灭国十二,开地千里,国力日盛。加之孝公(前361-338年在位)推行了各国中最全面、最系统、最彻底的改革,从而再次为始皇帝奠定了一统天下的基础。

    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国兼并了与周朝同时诞生的齐国,周天子的天下归于孝公5世孙嬴政,国号“秦”。嬴政合并三皇五帝之称谓,定尊号为“皇帝”,自称“朕”。此后2000年,中国皆行秦政,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自此,“统一”成为了中国的历史精神与政治追求。

    本义通常认为是天河、银河、星河,最早见于《诗经》。《诗经》之《小雅·大东》有“维天有汉,鉴亦有光”,《大雅·云汉》有“倬彼云汉,昭回于天”。《说文解字》云:“漾也。东为沧浪水。从水,难省声。”漾,即汉水。

    206-220年。其中,前202-8年为西汉,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25-220年为东汉,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西汉由高祖刘邦建国,历12帝,国祚210年;东汉由光武帝刘秀立国,传14帝,国祚195年。

    210年,那一年是始皇帝十一年,始皇帝嬴政在出巡途中去世,陪同出巡的第十八子胡亥伙同宰相李斯和中车府令赵高,秘不发丧,在逼死长兄、公子扶苏,并杀死兄弟姐妹20余人之后继位,史称秦二世。他“持身不谨”、“信谗不寤”,逼得民反。

    20712月,义军领袖刘邦(前 256-195)率先攻入关中,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入据秦都咸阳。为免与兵力占优(拥军40万)的项羽(前 232-202)发生正面冲突,刘邦退军霸上。次年2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他以“巴蜀汉中四十一县”封刘邦,以治所在汉中称“汉王”,都城南郑(今陕西南郑)。

    汉王五年(前202)一月,楚汉两方在垓下决战,项羽战败,突围至乌江,自刎而死;二月初三,刘邦在汜水之北的定陶(今山东菏泽)称帝,国号为“汉”。他命少府阳城延在原秦都咸阳以东的长安乡修建新都,至高祖七年(前200)二月,始具规模,正式迁往长安,史称西汉。

    后外戚王莽篡汉,建立新朝(9-23)。汉高祖刘邦9世孙,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后裔刘秀(前5-57)拨乱反正,于前25年恢复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其中,西汉奠定了古典中国的版图,改变了世界历史的历程;东汉则拉开了儒学立国的序幕,直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长达1880年。两汉400年给予了华夏民族一个新的共同名称——汉族,塑造了伟大的民族的精神。

    本义是前进、向上,代表一种方向。亦是“搢”的初文。《说文解字》云:“进也。日出萬物进。从日从臸。”《易》曰:“明出地上,㬜。”

    西晋,265-316年,都城洛阳(今河南洛阳)。历4帝,国祚51年。

    周成王姬诵(前1043-1021年在位)将唐地封给弟弟叔虞,故称唐叔虞。叔虞之子燮即位后改唐为晋,这即是“晋国”的由来。后来,因晋文公(约前697-628)带兵协助周襄王复位,周襄王(前651-619年在位在位)便将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的土地,包括山西温县在内一并赐给晋国。晋朝的创立者司马家族所在地就是在河内温县。

    魏时,司马懿(179-251)曾支持曹操(155-220)称帝,逐渐赢得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曹丕(187-226)。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去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同年即位,结束汉朝400多年的统治,建立魏国。黄初七年(226),曹丕病逝(220-226年在位),遗令司马懿与曹真(?-231)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226-239年在位)。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明帝崩,将幼帝曹芳(239-254年在位)托付司马懿和曹爽(?-249)。曹芳继位后,司马懿遭到曹爽排挤,虽拜太傅,却无实权。正始十年(249),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祀,发动兵变、控制京都洛阳,架空魏室。自此,曹魏大权落入司马氏一族,史称高平陵事变。

    嘉平三年(251),司马懿病逝,长子司马师(208-255)以抚军大将军辅政,独揽朝廷大权。嘉平七年(255),司马师在率兵平定毌丘俭、文钦之乱的回师途中病逝,弟司马昭(211-265)率军回京,晋位为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景元四年(263),司马昭分兵遣钟会(225-264)、邓艾(197-264)、诸葛绪三路灭亡蜀汉,受封晋公。次年,进爵晋王。

    咸熙二年(265),司马昭病逝,世子司马炎(236-290)承袭晋王爵位。同年,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266-290年在位),定国号为“晋”,改元泰始。史称西晋。

    西晋的分封诸王成为内乱的导火索,而在少数民族政策上的失误不仅导致了王朝的覆灭,且造成长期的天下动荡。所幸有赖于门阀士族的存在。萌生于后汉,形成于魏晋的门阀士族成为天下的主导力量之一,直至北宋建立,超过700年。其中,西晋的延续——东晋即有赖于士族的扶持才得以见过,时称“王与马,共天下”。

    本义有祭肉之意。《说文解字》云:“裂肉也。从肉,从隓省。徒果切。”

    581-618年,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历2帝,国祚37年。

    西魏大统十五年(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命杨忠(507-568)都督三荆、二襄、二广、南雍、平、信、随、江、二郢、淅十五州诸军事,镇守穰城。次年,汉东之地全部归属西魏。杨忠于是凯旋回师,因功进封爵位为陈留郡公,位至大将军。西魏恭帝初年(554)赐姓普六茹氏,兼管同州事务。恭帝四年(557),宇文氏废恭帝建国,国号周,建都于长安,史称北周。杨忠入朝,担任小宗伯。明帝二年(558),因功升任柱国大将军。武成元年(559),杨忠晋封随国公。天和三年(568),杨忠因病回京,同年去世。其子杨坚(541-604)承袭封爵。

    宣政元年(578),一代英主周武帝宇文邕(543-578)突然去世,长子宇文赟(559-580)继位,史称宣帝。宣帝“昏暴滋甚,喜怒乖度”,自称“天元皇帝”,同时拥有5位皇后,其中之一即有杨坚嫡长女杨丽华(561-609)。宣帝以杨坚为上柱国、大司马,逐渐掌握朝政。大定元年(581)二月,杨坚由隋国公晋封隋王。同年,受静帝禅让称帝,改元开皇,定国号“隋”。

    随是古国名,姬姓,战国末年归属楚国,西魏大统元年置随州。据元初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所述,杨坚承袭父爵,为“随国公”。但杨坚认为“随”字有带“走”之意,颇为不吉利,所以在称帝后,他将“随”改为“隋”。

    隋朝初创了三省六部制,并推行科举制,在治理以及人才选拔上为后世提供了模式,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隋朝有效地改善了民族关系,隋文帝被许为“圣人可汗”,成为包括华夷在内的天下共主,是古典中国的顶峰之一。

    本义有“大”的意思。甲骨文中用为殷先王大乙(成汤)之专名。《说文解字》云:“大言也。从口,庚声。”引伸为大也。如说《尚书》者云:“唐之为言荡荡也。”

    618-907年,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历21帝,国祚289年。

    以“唐”为号古已有之,最著名者为“陶唐”——五帝之一的尧所领之国。相传,尧初封于陶,后徙于唐。那时,“唐”是部落名称,可能还不是国名。源地在山西临汾——考古发现,那是尧的都城所在。陶寺遗址表明那里不仅是尧帝的活动中心,而且已经出现了中央国家政权雏形。

    其后,在山西境内,出现第二个以“唐”为名的国家,即上文所说周成王弟弟叔虞的封国,初名为唐,叔虞亦被称为唐叔虞。叔虞死后,其子燮父迁都于晋水(平水)之旁,才改国名为晋。

    至西魏,八柱国之一李虎在去世之后被追封唐国公。北周保定四年(564),李虎三子李昞承袭唐国公爵位。天和七年,李昞去世,其子李渊(566-635)袭封唐国公。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李渊任太原留守、晋阳宫监。而晋阳,即为古唐地——这,不知道是不是一种巧合?

    同年,李渊起兵反隋;十一月九日,李渊攻入长安;十一月十三日,李渊宣布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拥立其孙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是为隋恭帝。恭帝进封李渊为唐王、大丞相、尚书令,以李建成为唐王世子;义宁二年(618)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禁军将领兵变杀死;五月,隋恭帝被迫禅位于李渊,李渊即位,国号“唐”,改元武德,定都长安,史称唐高祖。

    唐朝带给了中国人最美好的记忆和传奇,为中国赢得了世界性声誉。唐诗与唐传奇不独是一个朝代的文学,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篇章。

    本义为首,也用来表示天地万物的本源,含有根本的意思。《说文解字》云:“始也。从一从兀。”

    1206-1368年,都城大都(今北京)。历511帝,国祚自1206年成吉思汗(1162-1227)建立蒙古政权始为162年,从忽必烈(1215-1294)定国号元开始历时98年。

    1206年(南宋开禧二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先后攻灭西辽、西夏、花剌子模、金朝等中国境内外政权。1259年(南宋开庆元年),蒙哥去世(1209-1259),引发了阿里不哥(1219-1266)与忽必烈的汗位之争,大蒙古国分裂。1260年(南宋景定元年),忽必烈即位称帝(1260-1294年在位),建元“中统”,定都开平府(上都)。1271年(南宋咸淳七年,元朝至元八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1279年(元朝至元十六年),灭亡南宋流亡政权,结束了自唐末以来的混乱局面。

    在至元八年,忽必烈颁布《建国号诏》向天下诏示,他所建立的王朝是继尧、舜、禹、成汤以来的正统王朝(“绍百王而纪统”),用“蒙古”这个民族名称,已不足以表示新王朝的涵义。毋庸置疑,在空间角度,大元王朝具有世界性帝国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王朝),并且也开启了古典时代的全球化,却未能保持,匆匆即告别了历史舞台——这不都是蒙古一族的悲剧,也是古典中国的遗憾。

    本义是日月交辉。《说文解字》云:“朙,照也。从月,从囧。凡朙之属皆从朙。”1368-1644年,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后迁至北京。传16帝,国祚276年。

    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初四,朱元璋(1328-1398)平定陈友谅(1320-1363)、张士诚(1321-1367)和方国珍(1319-1374)等群雄,在应天(南京)即皇帝位,国号大明,改元洪武,史称明太祖。太祖即位当年,便下诏编修《元史》。洪武二年(1369)二月初一,在南京的天界寺(今南京朝天宫东)正式开局编写,以左丞相李善长(1314-1390)为监修,宋濂(1310-1381)、王袆(1322-1374年)为总裁。经过两次纂修,于洪武三年(1370)七月修成,十月成书。

    自来,古典中国王朝便奉行“国可灭,史不可灭”的传统。因此,取代元朝君临天下的明朝编修元史便可理解。一来宣示元朝已成历史,二来表明正统,两者都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其中,定国号为“明”,即是对于“正统”最好的注解。

    文献显示,明的国号与元同出一典——《易经·乾卦·彖传》 。上文说到,元世祖忽必烈的《建国号诏》云:“可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

    元朝确立的“称义而名”(国号)的原则被明代继承。明太祖的称帝诏书虽然没有说明国号的来龙去脉,但是考其出典:《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再结合《初即帝位诏》中:朕惟中国之君,自宋运告终,帝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传子及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

    从中可以发现,明代国号具有象征元、明之间正统嬗替的意涵。换句话说,明太祖并没有将元朝视为夷狄,而是作为正统的中华王朝之一,如在宣扬“驱逐鞑虏”的《谕中原檄》中,强调“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国之人抚养无异”。据《新天下之化:明初礼俗改革研究》的解释:朱明政权起源于被正统士大夫视为叛逆、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红巾武装;在元季士人普遍固执“君臣大义”而不讲“华夷之辨”的思想背景下,如何论证政权合法性、争取士大夫的认同和支持,成为明代开国之初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因此,明初塑造政权合法性的主要手段就是“承元正统”,并且采用了与“大元”国号相同的“称义而名”,甚至出自相同的经典。于是,元、明两字连起来解读便可以是:元朝开始,明朝发扬光大。吴晗先生认为“明”的国号出自明教,或许是,或许错了。(明太祖的背景是佛家,而明教为摩尼教,作为一位君王,似乎也不会以此为名。)

    相较于元朝的少数民族背景,明朝是一个正宗的汉家王朝。可惜的是,朱明王室失去了汉唐的胸襟,其治下的士族也没有了汉唐的世界性眼光。郑和七下西洋没能发现新世界。因而,《永乐大典》也不过是对于华夏过往历史与文明的追忆。尤其是,“土木之变”中,朱明皇帝被俘——从汉家的角度而言,这是一种耻辱。可惜,似乎被遗忘了。

    本义为水清澈貌,与“浊”相对。《说文解字》云:“朖也。澂水之皃。从水靑声。七情切。”注曰:“朖者、明也。澂而後明。故云澂水之皃。引伸之、凡洁曰淸。凡人洁之亦曰淸。同瀞。”

    1616-1911年,都城盛京(今辽宁沈阳),后迁至北京。历12帝。自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国祚296年;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起,国祚276年;以清兵入关开始,国祚268年。
    明朝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1559-1626)在赫图阿拉(今辽宁境内)建立“金国”,改元天聪,史称后金,努尔哈赤为后金大汗,。宋时,女真曾受制于契丹,而“辽”字在契丹语中有“铁”的含义,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铁更坚强有力,可以压倒“辽”。崇祯九年(1636),努尔哈赤第8子皇太极(1592-1643)称帝,改国号“金”为“清”,年号崇德,那一年为清朝崇德元年。

    历史学者刁书仁先生认为,“清”与“金”字为转音,实际上是以汉字的发音为基础,改换一个发音相似的汉字。满族学者鲍明先生认为“清”的 国号实源自满语中的蒙古语借词“青”(cing)。清国的意思是“上国”,即至高无上之国。而北方信奉萨满教,“青”为尊色,而满族笃信萨满,故以“大清”为号。如此,不无道理。此外,有学者从字义上解释,“清”有“廓清”之义,这也是一种说法。

    在《钦定满洲源流考卷一》中,乾隆皇帝御制韵诗有“天造皇清,发祥大东”之句。如果按照汉文释义,《释名释言语》说:“清,青也。去浊远秽,色如青也。”王先谦《释名疏证补》:“叶德炯曰:‘清、青古通。’”另有人认为,无论“清”字还是“满洲”,都带有水,很符合五行学说的水克火,寓意大清之水灭大明之火,一如大明之火克大元之金。

    若从与明朝关系而言,“清”与“明”是一种关联。“清明”是一个传统词汇,指水清澈而明朗,引申为有法度、有条理。因此,或许其中含有皇太极于明朝和平相处(实则韬光养晦)的意思,蕴藏一种伟大的抱负。

    并非结语

    从世界史的角度讲,明朝被经历文艺复兴洗礼的西方超越;清朝则被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压迫,而成一个民族的悲剧,乃至华夏文明的伤痕。毋庸置疑,有清一代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却未能养成现代的素养。从某个角度讲,现代中国还处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那一年,法国颁布了《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即著名的《人权宣言》。同年34日,《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生效,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成文宪法。232年以来,一部《宣言》和一部《宪法》保障西方依然走在东方的前列。

    供稿:田维德


    相关评论  
    暂无评论

    登陆评论!


    上一条信息: 田景凡《宗谱序注译》之《 少师公家谱原序》       

    下一条信息: 田氏寻亲信息汇总20220707




    图片新闻
    田氏家族姓氏图腾
    田氏家族姓氏图腾
    田普和许世友的老照片
    田普和许世友的老
    田慧中和他的“田氏脊柱骨刀”
    田慧中和他的“田
    田维华《贵州建制史新论》出版
    田维华《贵州建制
    郓城田氏返故土拜祖敬拜始祖仪式:田绪科宣读《拜祖文》
    郓城田氏返故土拜
    【祭文】壬辰年华夏田氏祭祖祭文
    【祭文】壬辰年华
    热门信息
    ·  《冯谖客孟尝君》原文、注释及译文
    ·  徐悲鸿《田横五百士》 赏析
    ·  最新最全田姓名字
    ·  田氏香火神龛对联选录
    ·  田纪云:我是怎样步入中南海的
    ·  中国趣姓及人数最多和最少三个姓氏
    ·  田氏家族姓氏图腾
    ·  国艺书画馆:田氏家族及其作品欣赏
    ·  从副总理(田纪云)故居所想到的
    ·  中国最原始的十二姓氏及姓氏宗法




    Copyright @ 2019-2020 华夏田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田氏谱务垂询:13616327059 家运   点此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投稿邮箱:13206324978@163.com   田氏家族微信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206324978          举报邮箱:mistertian@163.com 
     田氏网备案号:鲁ICP备15019233号
    田氏网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