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盛京内务府管辖的“网户”、 “网户当差(渔丁)”、“网户屯”》的考证——第一篇•网户 【田荣福 20250502】
|
||
发布者:田氏网 供稿者:田荣福 访问量:1453 添加时间:2025-5-2 11:54:35 | ||
对《盛京内务府管辖的“网户”、 “网户当差(渔丁)”、“网户屯”》的考证
盛京内务府管辖的“网户”、“网户当差(渔丁)”、“网户屯”这篇文章始于2022年09月,在2023年08月17日与《略谈达都、达都牛录、达都牛录(路)堡》在华夏田氏网官方微信II群、本族的辽河田氏、田氏精英两个小群发表,清楚地表明始祖的落户地是网户屯,不是达都牛录。此后,又于2024年09月至今续接两篇,正式完成了:对《盛京内务府管辖的“网户”、“网户当差(渔丁)”、“网户屯”》的考证。 曾任辽宁历史档案馆馆长、满文专家佟永功在《盛京内务府户口册解析》中说:“盛京内务府职能是管理盛京宫殿,皇帝的庄园,向北京进送各种贡品,接待皇帝东巡,管理承差纳赋的各类人丁等。” 在《盛京内务府户口册解析》中还说:“盛京内务府机构设置:顺治迁都后先由盛京内务府办事公所(盛京内务府前身)处理,具体由顺治三年与八年设的三佐领(镶黄、正黄、正白)各一员管理。打鱼是指’网户’(渔户)。乾隆十七年正式设立盛京内务府,’网户’归都虞司管。”在设立盛京内务府的时间上学界还在争议中。 在高雅婷赵彦昌的《清代盛京内务府研究述评》讲:当前学界涉及盛京内务府的研究很少,本文将对现有盛京内务府的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梳理,从而吸引更多学者来对盛京内务府进行深入研究。
第一篇·网户
网户是清朝内务府管辖的,是当政者制定的,是向皇室承差纳鱼贡的准行政基层组织单位,在清朝的文献、档案及史学家的文章中都有记载,多由十丁(当差者、也称渔丁或壮丁、即是男仆)组成,设有户头(辽东移民中的旗人社会称户头,冯璐称户长,庄设庄头)进行管理,一般户头又是族长(同姓或不同姓氏网户一族的族长)。族长虽非正式职官,却是由官方指定任命的。在《辽东移民中的旗人社会》里有:
“网户”始于努尔哈赤年代,尚仁和尚高二位始祖由山东登州府黄县菘蓝(岚)、田家花园迁来辽东,入盛京内务府镶黄旗佐领下,尚仁祖可能被内务府指定为“网户户头(族长)”。一直到清灭亡的1911年都不受府州县的控制,而由盛京内务府管辖。历经261年都是承差捕鱼纳贡的专业户(大概乾隆年代改折银纳贡)。 在《辽东移民中的旗人社会》中讲:“东北许多地方文献和家谱等材料中,将八旗包括内务府的一切汉人成分一概称为汉军。”还称:上三旗包衣,“内务府属”或内务府旗人,为皇帝私属,编为内务府镶黄、正黄、正白三旗,亦称“内三旗人”。 该文还谈到:“顺治十年设立辽阳府,正式确立起八旗制度和府州县相辅而行的双轨制统治,但府州县管理安置的主要是陆续迁来的流民,大量早期出关并定居的汉族移民既经入旗,其实是不受府州县管辖的。”
第一章·在清朝的文献中记载“网户”是纳渔贡的。
第一节·《盛京内务府顺治年间档》
《盛京内务府顺治年间档》系顺治四年至八年北京总管内务府下达给盛京正黄、镶黄二旗包衣佐领的文书,这批档案详细的记录了皇室、王公庄园以及庄园人丁的具体情况,有力地驳斥了“在顺治、康熙年间,清廷唯一负责贡品的机构是在吉林的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没有辽河及全国其他江河鱼产被列为贡品”;驳斥了“清军入关后,大量庄头和壮丁随同入关,顺治八年盛京地区不存在新的庄(户)头。” 该档三十二,其题目是“总管内务府为更补庄头及庄头须如数报粮事致书盛京包衣佐领安塔木等”。 顺治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我等将德勒登喇嘛五拖克索大部没收。安塔木、布塔西、贡干,尔等查之,倘庄头有为恶者,则由四拖克索内择贤者补放之。说明顺治初年开始庄头(户头)都是内务府的三佐领确定的。 在该档六十四内有顺治八年七月,从辽东调往采参处“总计領催二十五名,打牲六百”(包括打鱼的网户)、捕雕、捕獭、打狐、打鹰等)。 该档六十六中,顺治八年总管内务府给盛京安塔木的文书,“再捕雕、鹳之旧汉人四丁,住于小凌河口之捕雕、鹳之旧汉人三丁,住于桑噶尔斋府捕狐之旧汉人四十八丁。此五十五丁分别留于打牲之处。又,住于小凌河口之捕鱼丁原有十五丁,今捕鱼人为十丁。” 该档五十五中说:“辛卯年(顺治八年)正月初四日,停止征收住于郭奇屯放鹰之潘四、武之二丁之雉,命每年交大鹰四只。”正月二十五日渔户孟缠荪带来。(孟缠荪应是北京总管内务府人,渔户就是网户)。
第二节·2021年09月,我在大连图书馆阅: 馆藏《清代内务府档案》(全二十二册)
查得缴纳杂鱼的“盛京内务府网户纳贡情况”是: 乾隆37年盛京网户王哲等48丁,每丁应交鱼500斤,即应交各样鱼24000斤,交过各样鱼24000斤,核计与数相符。 盛京网户郭毅等48丁,每丁应交鱼500斤,即应交各样鱼24000斤,交过各样鱼24000斤,核计与数相符(14册455页上载)。 嘉庆十四年,盛京网户王希舜等48丁,每丁应交鱼500斤,即应交各样鱼24000斤,交过各样鱼24000斤,核计与数相符。 网户王希舜等48丁每丁应交各样鱼500斤,计应交各样鱼24000斤,核计与数相符(14册526页载)。 嘉庆十七年、嘉庆十八年,盛京网户王希舜等48丁,每丁应交鱼500斤,即应交各样鱼24000斤,交过各样鱼24000斤,核计与数相符。 嘉庆二十年网户王希舜等48丁,每丁应交鱼500斤,计应交各样鱼24000斤,核计与数相符。 道光二十年网户王丰礼等48丁,每丁应交鱼500斤,计应交各样鱼24000斤,核计与数相符。 这48人是我们镶黄旗交杂鱼渔丁数。 这份清代内务府档案中,乾隆朝之后,网户(交杂鱼)没有欠交和超交,交细鳞鱼户和其他各类人丁都有因欠缴受罚,谎报灾情被罚或治罪。
第三节·在顺治清实录卷之五十八中明确定义“投充者,奴隶也。”
第二章·在专家学者的文章中也说“网户”是纳鱼贡的
第一节·辽宁省档案局原局长许桂清介绍《黑图档》
《黑图档》是清代盛京总管内务府衙门形成的公文抄存档案,因其形制为簿册式,故又称为“盛京内务府册档”。就是盛京总管内务府衙门往来公文的汇抄件副本。目前存世共1149册,其中满文占一半数量。抄录了从康熙到咸丰6位皇帝近200年间的往来公文。 在《黑图档》中有: 雍正八年(1730年)三月初七日,“盛京佐领为领取盛装上用细鳞白鱼所需荆筐事咨盛京工部”,主要内容是盛京内务府咨文盛京工部,请领长二尺、高一尺五寸、宽一尺二寸的皮包荆条筐,用来装进贡用的细鳞白鱼。另外,道光九年(1829年)十月初九日,“盛京内务府为请领包裹鱼尾之布匹事”,主要内容是盛京内务府请领白粗布十匹包裹进贡用的鱼尾。 雍正三年(1725年)五月十一日,“膳房为知会嗣后应解送大鱼事咨盛京佐领”,是膳房咨文给盛京佐领,今年四月十九日送来的二百七十条细鳞白鱼中,有九十条鱼较小,剩下的较大的鱼中又有腐坏不能进上用,现将小鱼和腐坏的鱼退回。另要求每年每个网户承差交鱼五十条,应该按名册拣验,选取品质佳的进送。
第二节·《辽东移民中的旗人社会 ——历史文件、统计数据、田野调查》
——定宜庄、郭松义、李中清、康文林著
2004年3月第一版,上海社会科学院印刷厂,349千字。指出: 清代的最重要移民史之一,是山东向辽宁的大量移民,它与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八旗官兵携带眷口奴仆倾巢入关,落户京畿的行动紧密相随。爬梳了大量历史文献,档案类:有《盛京内务府户口册》等 19部,文献类有《清实录》等85部,族谱类58部,今人著作34个,学术论文41篇,盖州公署档案两万多件。在上世纪日本人二、三十年代和我国五十年代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户口册进行人口统计,从1998年到2000年,按掌握有《盛京内务府户口册》的村屯,在盖州、海城、营口、法库、开原、铁岭、沈阳、新宾、桓仁、本溪近百个村庄进行田野调查,访问了百余老人,看到清末民初几个墓碑,收集到相当数量的家谱(过眼的家谱200多份,没有南方真正意义上的家谱,大多数是手写的谱单)。这篇文章是对盛京内务府户口册研究最好的开端,学界公认这是研究清史的一个突破,我们网户田氏家族史的追溯、考证和研究,采用这种方法。 在87页,文章谈纳贡的数量:“网户(这里指交杂鱼户)每丁交鱼500斤。按官定缺鱼1斤折交银3分计,共折银1.5两”;“细鳞鱼户每丁交细鳞鱼50尾,缺一尾折交银4分,共折银2两”。“上述专业人丁的实物交纳,按折银后计算,负担最重当推网户和王多罗树牲丁”。在88页,“鱼是野生的,为得奖赏过量捕采,日久资源减少。导致缴纳不能足额。到了不得不被罚银抵欠时,网户的负担就难于承受了”。 三旗捕杂鱼丁四十八名,每名应交鱼五百斤。(与大连图书馆馆藏《清代内务府档案》核查数量相同) “又鱼丁:原三旗捕鱼 陈丁96名。……乾隆六年编审,共新陈丁781名,按原定鱼数分摊,……” 嘉庆元年三旗口内口外打牲旧丁964丁及单丁一人。(该文中打细鳞鱼不在网户内,单独有统计数据。) 在100中,镶黄旗有“打鱼人丁户口册”。 “网户不见于户口册的目录,究竟是因档册散佚,还是目录缺失,则不得而知”。 在黑图档第89册第64——65页有:“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管理盛京内务佐领等咨膳房。粮庄交纳之肥鹅十、小黄米二斗及三旗网户在三岔河捕得之翘头白鱼五、鲢鱼三、鲫鱼十、鲭鱼二,已交饭上人。” 在该文中还有:“总管及盛京内务府旗下之庄园、各种户,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具有浓厚的农奴制的特点,到清中叶才向地主经济转化。这些人被束缚在严密的八旗组织之中,他们隶属、居住、生活没有自由,人身没有自由,婚姻没有自由,他们不甘心忍受压榨,就逃跑,这就是逃人(逃奴、逃丁)。” 我们的三始祖田尚强家传是丢失,就其顺治八年来辽东入旗后,失去自由的历史背景下,有是逃人的可能性。足见逃人是反对清初弊政的先锋,是这个群体中人的榜样人物。 奉天人口,十九世纪末叶是500—550万,在辽东移民中的旗人社会一文中统计数据仅内三旗人就超过300万,超过奉天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就是奉天地区的人口主体。也可以说是辽东移民的主体,外八旗人50万,占百分之十。民人占百分之三十。
第三章·网户田氏 第一节·族内使用的名称都有“网户”
田荣福于2007年9月2日在dltrf博客发表的“抛砖引玉”小文章中就用了“网户屯田氏”的名字。 2008年10月14日田荣利创建我们家族的QQ群,是“辽宁网户田氏QQ群”。 2014年前为《网户田氏谱志》提供的家谱中,本家族的分支也有用“网户田氏”分支字样。如:网户田氏黑龙江青冈县、桦南分支。 2014年末出版的《网户田氏谱志》 2015年台安网户田氏谱志发行仪式。 在2016年11月6日《辽宁辽中、台安田氏统宗世谱》的族谱编修大事记中有:“辽宁网户田氏谱志辽中联谊会”(五一0页)。等等。 在2016·11·06的家族会议大会场两侧墙壁挂满以“网户”、“网户屯”、“网户田氏”为主的条幅。 在二0一七年七月前的大群中族人们以“网户”、“网户屯”、“网户田氏”为题为内容的诗词和对联,琳琅满目,不胜枚举。
第二节·族人之说
田永军说:“我们根在网户”。 田贺讲:“网户是根”。 家族事务委员会秘书长、大群群主田华文以是不是网户人为依据才准许入群,多次宣布,“群里所有的宗亲:通知你们所有工作、生活在外地的亲人,只要是网户田氏人,都要加入我们这个宗亲群。” 综上可见: “网户”—是我们祖先发迹的职业代称。 “网户”—是努尔哈赤时代就有的,贯穿着清朝的始终,是时代的标志和象征。 “网户”—是我们后人称我们祖先是“鱼差”的重要依据。 “网户”—是清朝社会制度向皇帝进贡群体中的一员。各种户与各种庄是一样的。 “网户”,同辽东的各种庄一样,都始于努尔哈赤年代,有395年以上的历史。 “网户”—回望历史,网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我们田氏家族追溯历史提供了方便。从光辉灿烂的“网户”文化,看我们田氏家族史,对于我们田氏家族是何等亲切,多么重要,他超出了追溯郡望和堂号,正如族人田俊岭所说:“辽宁有多个网户,《台安网户》较《辽宁网户》更具体,更具溯本求源。祖宗就在那里,不是大气不大气,响亮不响亮的事儿。《台安网户》才是从哪里走出来的各支田姓后人的共同遗传基因。我们目前尚无法找到共同认可的郡望。”以后就称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网户田氏。 2014年末出版我族三个房派的谱书,名字定为《网户田氏谱志》,多么准确,续修、完善《网户田氏谱志》该有多么重要。用网户定名我们家族的一切才是尊重历史。 请我族未来续修谱志者,要特别重视研究清史和东北史,借鉴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获取家族史的佐证,对我们家族史研究才是最好的启示和参考。在内三旗人的地位问题说法不一,研究《盛京内务府户口册》的专家们有说内三旗人负担最重,地位低于民人,有说仗着旗人欺压民人,占有较多的土地和好地。据我所知,我族还没有懂满文的人,而清史文献很多是满文,请重视满文专家翻译的清史文献。我国懂满文的人才非常缺乏,还有大量的清史文献没有翻译,我们的家族史没有历史文献做佐证的,一定要存异,留给后人做结论。请关注我在《网户田氏谱志》的后记中给续修者指出12条线索。2017年8月24日在群中发表的22条意见,确定了《网户田氏谱志》中推测田尚高祖是辽东降淸将领洪承畴的下级军官或士兵是错误的,等等。在2021年我的《网户田氏家族史研究》32之二的后记中,指出的继续修谱应该做的工作。为我们家族的“崇尚传贵”的历史做出你的贡献。
供稿:田荣福
|
||
| ||
上一条信息: 田世荣《欢喜学(通俗本)》连载9《第 下一条信息: 田硕儒《【五律】举水河边遐思》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