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盛京内务府管辖的“网户”、 “网户当差(渔丁)”、“网户屯”》的考证——第二篇•网户当差(渔丁)【田荣福 20250505】
|
||
发布者:田氏网 供稿者:田荣福 访问量:1475 添加时间:2025-5-5 16:51:35 | ||
对《盛京内务府管辖的“网户”、 “网户当差(渔丁)”、“网户屯”》的考证
第二篇·网户当差(渔丁)
“当差”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一、旧时指做小官吏或当仆人,二、旧指男仆。它来自加入盛京内务府的内三旗人,是按农民管理的奴仆,与驻防和屯垦的外八旗纯军人管理的八旗汉军不同,这里所说的网户当差,在“网户”中又称为渔差、渔丁,是男仆。
第一章·关于网户当差为渔差的几个例证
第一节·《鞍山市文化丛书》的给官府当渔差
顺治八年,关于我祖来自田家花园的说法:在《鞍山市文化丛书》的《鞍山地名典故》册中,(作者——石崧主编)。大田家:属达牛镇大田家村委会驻地,清顺治八年,田姓从山东登州府黄县田家花园迁至辽中县田家坨子,后给官府当鱼差迁至辽河沿岸搭窝棚居住,故名田家窝棚,后演变为大田家窝棚,新中国成立后简称今名”(在这个典故中没有提松岚,也说明松岚和田家花园是互不统属,各自独立的村庄)。
第二节·在本溪市党史地方志办公室 编《辽东满族家谱选编》中汉人入旗,顺治八年奉诏拨迁辽东“当差”、“开荒安民”的有:
闾阳驿镶蓝旗兵差边氏家谱,顺治八年(1651),••••••“奉皇恩赐闾阳驿镶蓝旗当差”。 镶白旗汉军第三佐領下高氏宗亲谱册。顺治八年(1651)奉诏拨迁“开荒安民”而来辽东。 豫亲王依惠佐领下何氏家谱,顺治八年(1651)奉诏拨民迁来辽东,被编隶入豫亲王依惠佐领下。 盛京内务府镶黄旗汉军王氏家谱,顺治八年(1651)奉诏拨迁,“投入旗下充差”,被编隶于盛京内务府镶黄旗汉军,“在盛京当差”。 镶蓝旗汉军王世家谱,顺治八年(1651)奉诏迁拨辽东,并编隶入镶蓝旗汉军。 盛京镶白旗汉军第三佐領下李朝文子孙宗谱册,顺治八年(1651)奉诏拨迁“开荒安民”而来辽东。
第三节·在台安县主要地名典故中,“网户:原名网户屯。
位于台安县驻地镇东17公里,属达牛镇网户村委会驻地。清乾隆末年,崔、田、徐、扬、吕五户从山东省登州府崔家庄移民与此落户,因地近辽河,当时辽河渔产丰富,官方令崔等五户为渔差,为朝廷捕鱼,故以捕鱼织网为业从而得名网户。” 这个说法应该是存在的,这个时期田自美在老院址开当铺,由捕鱼改为经商,与始祖同来的其它四姓后人也可能经商,早已折银纳贡,没有了实物用鱼纳贡,盛京内务府再派来五户捕鱼是可能的。这个说法可能来自崔家,(或清朝的文献,)我知道解放时崔福昌(不到30岁)就是捕鱼的,她们家从其祖父清末时起,就是网户捕鱼的大户,乾隆末年是崔家和田姓共五户,网户田姓人只有仁、高、强三位始祖的后人,没有其它田姓人,这田姓二次进村,应是我们尚强祖的后人到网户的时间。与我推定的尚强祖最初没有落户网户屯或是网户屯的逃人,田荣昌说的八世辈迁来是吻合的。至于崔家从山东崔家庄迁来的说法疑似错误的(崔家庄可能是崔家第一次迁出地,不是乾隆末年的迁出地)。 在《辽东移民中的旗人社会》8页中,“乾隆五年(1740)清廷对关内流民实行限制政策,有规定业已出关尚未入籍者遣返原籍。”《清实录顺治朝实录》乾隆六年二月甲辰,奉天府尹吴应枚办理流民条目云:“海船到奉,船长将路票呈验,开船时查点人数,勿许遗漏一名,如有暂留,须报名存档,附入另户。”就是说乾隆初年是禁关令执行最严格时期,凡未落藉的关内流民在乾隆五年都被遣回,再无关内前来辽东的汉人,只能来自辽东的其他地区。 我们这个顺治八年迁移时间祖碑有记载,且有十五、六代人为证。实际大田家田姓,如果说顺治八年来的不可能是网户的田姓,如果同样是来自田家花园,可能是同族另支,非我祖三人,或许是以后田尚仁、田尚高、田尚强的后人由网户屯迁来。我见过的田俊景,是由网户屯迁田家崴子后再迁大田家的,还有一九六零年网户屯的田树芳父子迁往大田家,他和田树春是叔伯哥们,他们都说我们家族最先落户地是田家坨子。大田家的其它田姓是旗人,还是民人,是那个田氏家族,我不清楚 。 以上的典故说法,我没有和作者沟通,请作者斟酌。
第四节·在辽东移民中的旗人社会中有:
“被编入八旗组织的(指进入内务府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八旗汉军),大多数是较早,即顺治和康熙前期出关的汉族移民。”还说正如在调查老人时指出的那样:“这种田野调查是很有局限性的,因为从人们的口述中,至多只能确知其父、祖两代的情况,再往上追溯的材料很不可靠,也无法应用了。”同样,我们家族与家庙和墓碑的记载不同的世世代代口传都是不可靠的。“又鱼丁:原三旗捕鱼 陈丁96名。……乾隆六年编审,共新陈丁781名,按原定鱼数分摊,……” “嘉庆元年三旗口内口外打牲旧丁964丁及单丁一人”。该文中打细鳞鱼不在网户内,单独有统计数据。 还有鱼丁的管理:“在初期,网户归都虞司管辖,既有属于内三旗佐领,又有内管领的”。“雍正四年把网户撤回,由三旗直接管理,鱼丁的首领为鱼千总,与族长并行,属于打鱼的组织者”。 “乾隆四十九年曾令庄头造家谱,作为清代旗人承袭官职,挑补旗缺和证实自己身份的重要依据,与汉人家谱有着性质上的不同”。我认为的尚仁祖是户头(族长),按世袭承袭的规定,在乾隆49年始及往后,也会修家谱被清政府保存下来。需要我们去查找。 “清入关后实施了圈地令,大批的地主和农民失去土地,生活无着落。同时又颁布了投充法,就有了大批的投充人。这部分人的主体集中在北京总管内务府和盛京内务府,盛京内务府的包衣阿哈(包衣阿哈汉译为家里的奴仆,在顺治清实录中统称为投充人),主要是来自山东的移民,始于顺治三年,大批的在顺治八年,以后陆续进入。他们中有的是被迫强迁,有的是为寻找改善生活出路,也有冒险闯入的。都被编入(投充)盛京内务府内三旗下,按农民管理。” 在该文中还有:“总管及盛京内务府旗下之庄园、各种户,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具有浓厚的农奴制的特点,到清中叶才向地主经济转化。这些人被束缚在严密的八旗组织之中,他们隶属、居住、生活没有自由,人身没有自由,婚姻没有自由,他们不甘心忍受压榨,就逃跑,这就是逃人(逃奴、逃丁)。”
第二章·网户当差为鱼差是家族的普遍说法。 族人的记录和口传笔笔皆是。
第一节·尚高系后人
十三世律师田向党,2009-01-07在华夏田氏网上田荣利转发我的《致网户田氏族人的函》的留言中说:“我们的祖先是顺治八年,随龙来的,五户联名,张、李、白、王、田,五王八旗正红旗,网户当差为鱼差,辽河两岸都有,三丈三尺三的 晾网地。”是家族的传说。 十二世的田荣满(尚高系,吉林工学院教授,著有高系《田氏家谱》)。1930年生人,在孤树泡的“田氏家谱”(旗田)中写到:“清顺治年间,田氏兄弟,出外谋生,在辽南大地上,故分散、游荡的汉人流民,很难找到谋生之路。因此便加入了满旗,成为满清政权管理的旗人。当即派往网户当差,管理辽河中下游渔业,为清政权收取鱼税、鱼贡。” 田荣满还说:“原为捕鱼的网户之意,变成了旗田氏族发祥地的地名,即网户屯。” 田君华说:“受皇封{镶黄旗}网户当差”见《网户田氏谱志》78页 迁往黑龙江的田荣阁(田阔的祖父)说网户都是捕鱼的。 田荣成:“网户屯人靠捕鱼维生。” 据高系人说田荫荣家家谱上记载,过年时要挑一条大鱼给朝廷进贡。
第二节·尚仁系的后人
田启印等五人修的《田氏家谱》中明载田明恩在“田氏家族回忆录”中说:“而我们田氏族人给皇上进贡鱼类。” 田明伟家谱开头就是“住网户义鱼差”。 田永刚:我小时候听老人说随龙来的,啥意识不知道。还听说老哥仨当年来到辽河边靠打鱼为生,每天打完鱼在河边晒渔网,所以就有了网户屯这个地名。
第三节·尚强系的后人
田刚也说是网户当差为渔差。 还有人说,在北京化工部工作的田德文,关于《满清田氏简史》的说明中指出,本族有一股田家人,在“礼亲王府”当差,为正红旗。
供稿:《网户田氏谱志》主编田荣福
|
||
| ||
上一条信息: 修缮田完祠现场掠影 2025年5月1 下一条信息: 田世荣《欢喜学(通俗本)》连载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