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夏田氏网,传承田氏文化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田氏家谱共享数据库】
    站点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栏目 - 田氏渊源
     
    田氏的来源和分布
    作者:田氏网   访问量:30653    添加时间:2012-2-26 15:28:15
     

    作者:何光岳 

     

      据最早的历史记载,田氏起于春秋中期。陈国之乱,陈厉公之子陈完奔齐为大夫,改姓为田,是为田氏之祖。传十世至田和,夺取姜姓齐康公之国,列为诸侯、称齐太公,传至孙田因齐,称齐威王。再传至玄孙田建时,被秦始皇所灭。建之弟田假及族人分迁各地,有的流入清江与蛮人混合,成为巴东鄂西大姓。经汉魏晋南北朝之后,大多又融入于汉族,而一部分则仍居于川鄂湘黔边区之地,与土、苗杂居通婚,成为土家族、苗族的一部分。而迁于汉中的田氏,以后又因军事征伐,被调南征溪蛮,便分布于川鄂湘黔边区一带,成为这一带各个田氏土司的统治者,世代相传,直至清初改土归流时止。其后裔亦都与土人、苗人杂居通婚,除有一部分加入汉族、苗族外,大部分成为土家族。至今这一带的田氏,仍是土家、苗、汉族的大姓。此外,尚有元明时由江西迁入的田氏。也有一部分成为土家族。因此,土家、苗、汉族的田氏,归根结蒂来源于田齐之后,发轫于陈,分迁各地,演化为三族,他们之间是存在着同根共源的亲缘关系的。可惜至今仍没有对田氏的源流进行专文的研究论述,本文即专此进行初步探讨,以就正于专家学者。

     

      一、田氏的起源

     

      田氏的最早记载见于《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陈厉公之子陈完为陈大夫,与陈宣公太子御寇友好,及宣公杀御寇,陈完奔齐,齐桓公使为工正,“完卒,谥为敬仲,仲生稚孟夷。敬仲之如齐,以陈字为田氏”。《集解》引徐广曰:“应劭云始食采地于田,由是改姓田氏”。《正义》谓:“敬仲既奔齐,不欲称本国故号,故改陈字为田氏。”但《索隐》则称:“敬仲奔齐,以陈田二字声相近,遂以为田氏”。三种说法各异,而《汉书·第五伦传》注引应劭说、《隶释·汉田君碑》、《广韵》一,先、《急就章》注、《后汉书·丁鸿传》注等皆谓“始食采于田”,同于《集解》所引。但查齐国之地并无田邑,且陈完初到齐国仅任工正,无功不受禄,开始时是不可能赐给封邑的,故《索隐》说“则田是地名,未详其处”。则此说从者虽多,皆源于汉代应劭旧说,于理不合。还是以“陈田二字相近”更有道理。亦如韩王安之后改姓为何①那样,韩何一音之转。相改为向②亦为一音之转。在姓氏中有很多例子。

      考陈田音义相通,《说文解字》:“田,敶也,树谷曰田”。段注:“各本作陈,今正,敶者列也。田与敶古皆音陈,故以叠韵为训,取其敶列之整齐谓之田。”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谓田,假借为陈,并指出《史记》说“敬仲之如齐,以陈字为田氏”为非。《新唐书·宰相世系》谓“陈田声相近也”。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5)谓“陈田声皆相近”,犹陈之转田。盖古音陈田相通,义亦相同,故陈完入齐,改陈为田以避与陈故国之嫌,且虽字形变而音义不变。

      陈完传至五代孙田乞,仕齐景公为大夫,施惠于民,大得众心,于是发动政变,联合异姓大夫鲍牧率兵攻齐君晏孺子,杀其相及亲族高张,另一相及亲族国夏逃于莒,齐君奔鲁。田乞便扶立晏孺子的庶兄阳生,是为悼公,阳生与田乞原是好友,更加宠信田氏。田乞之子田常又任悼公之子简公之相。后又发动政变,尽诛齐国卿族鲍、晏、阚止及公族之强者,又杀简公而立其弟为平公。从此,田氏世代为相,垄断齐国政权,齐公犹如傀儡。田常子田盘又使兄弟宗人尽为齐都邑大夫。田盘之孙田和时,便夺取姜齐之国,自立为齐太公,废除齐康公而迁于海滨。太公之孙田因齐自称为齐威王时,成为战国时的强国,到威王的玄孙建时,被秦始皇所灭,传八君一百八十四年。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六国贵族及农民纷纷起义抗秦,齐人也立建之弟田假为齐王,其族田市也自立为齐王。不久项羽又立建之孙田安为济北王,其族田都为齐王。田氏宗族为了争夺旧齐国领地而互相残杀,竞相称王,如田儋、田荣、田广、田横都先后曾自称齐王,欲恢复齐国地位,割据山东一隅。公元前203年,汉王刘邦派韩信平定齐地,齐王田横逃入海岛。后来自杀,诸田从此破灭。

      由于齐地田氏乃强宗大族,汉高祖为了防止隐患,便于九年十一月“徙齐、楚大族昭氏、景氏、屈氏、怀氏、田氏五姓(于)关中,与利田宅{3}”。昭、景、屈、怀为楚国四大姓,另一姓即齐国田姓。田姓所徙之地,即“诸田徙阳陵,后徙北平{4}。”阳陵在今陕西咸阳市东红旗乡。《汉书·景帝纪》说汉景帝葬阳陵,臣瓒曰:“在长安东北四十五里弋阳山,改名阳陵山。”那么,阳陵之名乃汉景帝时才有,则田氏所徒之地乃后之追称。汉太尉武安侯田蚡、大鸿胪田广明、大司农田延年,皆其后人。《史记·高祖本纪》还载有高祖之臣田肯。此外,战国时有田氏宗族田豹、田饶、田子行、田忌、田穰苴、田单、田过、田稷、田巴,魏人田基,晋平公御车田差,楚人田赞。田鸠著《田俅子》三篇。又有田骈作《田子》二十五编。

      又据《汉书·田千秋传》载:丞相田千秋以年老得乘小车出入省中,时谓之车丞相。其后以车为氏,望出鲁国、南平、淮南郡。《后汉书·第五伦传》云:“齐诸田,汉初徙园陵者多,故以次第为氏”。后或改为单姓第氏。有第一氏{5},田广之孙为第二氏、又有孙田癸为第三氏{6}。王符《潜夫论·志氏姓》云:“第四氏,齐田氏之后”。又云:第五氏“汉高祖徙齐诸田,而有第一至第八氏。后汉第五伦,其后也”。望出陇西郡。而第六氏、第七氏皆“齐诸田后”。第八氏“亦齐诸田后,田广弟英为第八门,因以氏为氏{7}”。望出陈郡。

      据此,自陈完改姓田氏之后,田氏又分出敬、子鞅、子寤、子穆、子枋、廪邱、子尚、子芒、子禽、仇子、子沮、孙、子占、子石、子舆、子献、威、靖、尝、胡母、法、王、五王、陆、车、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及复姓为陈氏等,共三十四姓。如郑大夫子尚伯文、刘备谋士法正、唐宰相敬晖皆其后。而王、陆、田皆为中国大姓,名人辈出,分布广大。

      二、田氏的分布

     

      汉时,田氏子孙繁衍,广布于各地。据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卷9)云:田:“魏议郎畴,字子泰,二十四世孙璟,唐郑州司马,生承嗣”。又有望出平凉、京兆、雁门、太原、天水、信都者。有东汉益州掾田恭,屯田长史田风立、田汜,袁绍谋士田丰,晋罗尚督护田佐,后蜀尚书田褒,西凉西郡太守田昂,昂兄子承爱、南凉博士祭酒田元冲,北周雁门公田弘。

      河南田氏,有寿安田瑜,宋右谏议大夫。子齐卿、真卿、汉卿、彦卿、辅卿。福昌田晋,扬州刺史,子供奉官谧,谧子国子博士祐兴,祐兴子光禄卿棐,棐子阌乡簿伸。

      淄州田氏,邹平田敏,官太子少傅。子殿中丞章与大中大夫宗显。宗显子奉议郎纲及照。纲子畴,畴子文明。照子迪功郎俊民,俊民子进士延庆。

      范阳田氏,永兴军节度使田重进,子六宅使守信、合门祗候守吉。守信子殿直保和及保正。

      颍川汝阴田氏,田令方官虢州团练使,子郢州团练使钦祚。钦祚子合门祗候承诲、崇仪副使承说。承诲子合门祗候绍忠。又有田令孜,官唐神策军中尉。

      并州太原田氏,田景咸官左骁卫上将军,子供奉官汉明。

      易州田氏,田纪子成象,成象子后唐泰州牧行方。

      汾州田氏,田绍斌官宋康州团练使,子守信,合门祗候。

      兖州瑕丘田氏,田昭度官唐水部员外郎,子殿中丞谷,谷子太常博士权。

      还有汉昌永侯田广明,郑人。朝城人田真、田庆、田广兄弟。蒙狱吏田甲。鲁相田叔。砀县人田王孙。博士淄川人田何,治易经,后徙杜陵。东汉上党太守田邑,冯翊人。陈留人田盛。尚书郎田凤。魏并州刺史田豫,雍奴人。晋并州勇士田兰。前赵将军田嵩。北周三公中郎将田僧亮。高平人田弦,襄州刺史。隋广州总管田式,冯翊人,子田信官仪同。平凉长城人田仁恭,官右武卫大将军,子德懋,平原郡公。唐渝州刺史田洄。南宫人田神功,官汴宋节度使,封信都郡王。三原人田游岩,崇文阁学士。田畴二十四世孙田璟,其孙田承嗣,于唐末五代时,为魏博节度使,为藩镇割据之一。田氏自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割据四世,凡四十九年。后又有田弘正、田布父子相继十余年。

      自汉迁居杜陵的,直到宋代成为大族,如《太平寰宇记》(卷25)记雍州京兆郡八大姓便有田氏,在今陕西西安市南。


     

      三、川鄂湘黔边区田氏的分布

     

      川鄂湘黔交界一带,即万县以东三峡、清江、澧水、酉水和乌江下游这一片地区,自汉至今,分布着田氏大族。这些田氏的来源据唐代樊绰《蛮书·国名篇》引《汉书》说:“巴郡本有四姓”即“巴氏、繁氏、陈氏、郑氏”。又引王道明《广异记》云:盘瓠与高辛氏公主结婚,“公主分娩七块肉,割之有七男,长大各认一姓,今巴东姓田、雷、再(冉)、向、蒙、旻、叔孙氏也”。以上的陈即田,潘光旦先生提出“田姓也是从陈姓派生出来的,……陈、田在古音上是否可以这样派生,这是要请教于语音学家的{8}”。这是对的,音韵学家早已把陈、田古音相转作了结论。

      据湘鄂川黔各地许多《田氏族谱》自称:族系出于胡公满,即周武王所封的陈国之第一个侯爵,乃帝舜妫姓之后。陈国位于今河南淮阳,什么时候南迁于湘鄂川黔一带呢?因史缺记载,难以溯源。但从楚国于春秋中叶灭亡陈国后,当有一部份陈人被逼迁于湖北清江及湖南澧水一带,从楚迁麋、罗、卢戎、云阝、轸、贰、庸、应、蔡、许等国的部分遗民于湖南便可推知,陈人当也不会例外的。这部分陈人迁至清江和澧水流域之后,与当地原有的巴人、蛮人通婚,逐渐转变为巴族和蛮旅,并成为巴蛮大姓,还但任了部落酋长。

      段成式《酉阳杂俎》(卷7)载:王莽时,五溪夷酋长田强,遣长子鲁居上城,次子玉居中城,小子仓居下城,率五万人,筑“三垒相次,以拒王莽”。东汉建初元年,武陵澧中蛮陈从起兵反汉{9},此是出现于酉水、澧水一带的蛮夷族田、陈氏的最早记载。这两氏本是同源,但又分为两支,分别称田氏、陈氏。以后,陈氏衰微,田氏子孙繁衍强盛。

      东晋时,五胡在中原纷纷立国。宜都蛮田生等113人于宋文帝元嘉七年“诣阙献见{10}”。可见田氏又有从酉水北迁湖北宜都的。宋又封西阳蛮田治生为威生侯,官辅国将军、虎贲中郎,转建宁太守{11}。其裔田益宗,齐武帝时为临川王防合,后投奔北魏为东豫州刺史。建武三年,北魏“遣益宗攻司州龙城戍,为戍主朱僧起所破{12}”。西阳在今湖北黄冈县,可见宜都田氏又有一支沿江下迁于西阳。《南史·夷貊传》载:西阳蛮首领田益之、田义之、成邪财、田光兴等起兵拥护刘宋,宋任田益之等为将军、太守。田义之为宋安太守,田光兴为光城太守。宋安在河南信阳县南鸡公山下,光城郡在光山县,都在随州北。齐武帝永明六年,任督护北遂安左郡太守田驷路,前宁朔将军田驴王为试守宜人左郡太守、田何代为试守新平左郡太守,皆属郢州蛮{13}。北遂安即北隋安,在今隋州市北唐镇。宜人、新平皆在东邻。原西阳郡属郢州,左郡左县皆南北朝时以蛮夷部落设置。那么,所谓郢州蛮田氏,乃系西阳蛮田氏之同族,因以移居地方为号。《周书》(卷41)记:蛮“族类蕃衍,散处江淮之间、汝豫之郡。凭险作梗,世为寇乱。逮魏人失驭,其暴滋甚。有冉氏、向氏、田氏者,陬落尤盛。馀则大者万家,小者千户。更相崇树,僭称王侯,屯据三峡,断遏水路,荆蜀行人,至有假道者”。北魏文帝大统十一年,蔡阳“蛮帅田杜清及沔汉诸蛮扰动,大将军杨忠击破之”。其后田杜青自称巴州刺史,叉附北周,不久又叛,攻围东梁州。蔡阳在今湖北束阳县西璩湾乡蔡阳村,齐设蔡阳郡,东即隋安郡,当属隋安左郡蛮人田氏之后。东梁州在今陕西洵阳、安康一带,可见蛮酋田氏势力已达陕东南。田杜青的同族唐州蛮田鲁嘉亦反抗北周,自号豫州伯,被王雄、权景宣所讨平。唐州今隋州市北唐镇,即齐隋安郡的所在地。

      魏恭帝二年,蛮酋宜民王田兴彦归附,任为开府仪同三司。后来,田乌度,田都唐等抄断江路,活动于三峡一带。

      梁武帝天监四年,雍州蛮首领田清喜本为梁之沔东太守,有蛮户一万五千,“遣使附魏,乞师讨梁{14}”。后蛮帅田午生率户二千附粱,徙居于扬州。《魏书》(卷101)载:北魏宣武帝景明初,大阳蛮田育丘等二万八千户内附,诏置四郡十八县。大阳戍在今湖北蕲春县西北。又梁边城太守田官德、定州刺史田超秀皆附魏,被徙于六州秦陇。边城郡即今河南商城县东北,定州在随州市西北。同治《随州志》(卷3)云:“固城山,俗称田王山,在(州)北一百七十里”。系田系酋长所居而得名。

      以上北迁于长江以北诸田氏蛮人,分布范围甚广,东至湖北黄冈,北至河南信阳、光山,西至安康、南至宜都、清江。到唐宋时,大部分蛮人田氏已融入汉族,只有仍留居于清江中上游的田氏,有一部分成为后来的土家族。

      至于仍留居于江南澧水、酉水一带的蛮人田氏,《宋书·蛮夷传》载:宋文帝元嘉十八年,天门郡溇中蛮田求起义,攻溇中县,逐县令,雍州剌史刘道招抚,将一部分蛮人迁于溇水中游。据《南齐书·豫章文献王传》云:荆州刺史沈攸之为了聚敛苛征,便伐荆州界内及五溪诸蛮,禁断鱼盐运入蛮界。于是,“群蛮怒,酉溪蛮王田头拟杀攸之使。攸之责赕千万,头拟输五百万,发气死。其弟娄侯篡立,头拟子田都走入僚中,于是蛮部大乱,抄掠平民,至郡城下。(武陵内史萧)嶷遣队主张莫儿率将吏击破之。田都自僚中请立,而娄侯惧,亦归附。嶷诛娄侯于郡狱,命田都继其父,蛮众乃安”。《南史·齐高帝诸子传》亦同。武陵酉溪蛮田思飘寇抄,萧嶷又遣中兵参军庄明率千人助武陵内史王文和讨之,思飘“中弩矢死,蛮众以城降”。齐武帝永明初年,巴建蛮“向宗头与黔阳蛮田豆渠等五千人为寇,巴东太守王图南遣府司马刘僧寿等斩山开道,攻其寨,宗头夜烧寨退走”。黔阳在今湖南酉水之西的龙山县南,属酉溪蛮无疑。永明三年,“湘川蛮陈双、李答寇掠郡县,刺史吕安国讨之不克。四年,刺史柳世隆督众征讨,乃平{15}”。这些留居于澧水、酉水一带的蛮人田氏,到隋唐以后,便销声匿迹,被黔安东迁而来的田氏土司所取代。而田氏仍有一部份融入汉族,一部分则加入土司田氏的族系,后来成为土家族的成员。

      四、田氏土司的分布

     

      东汉初年,割据巴蜀称白帝的公孙述曾派部将田戎(川东人)抵拒光武帝大将岑彭于荆门{16},当系田氏最早入蜀的记载,早在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通侍大夫奉宁军承宣使知思州(今贵州思南)军民事、封少师国公田祐恭便创修《田氏族谱》,其后裔田兴恕,湖南凤凰县人,于光绪初年又重修《沱江宗祠田氏族谱》,其《少师公家谱原序》云:“忆我祖宗,郡表雁门,源开京兆,……自隋唐迄我炎宋,……荣封遍楚、蜀、黔、滇”,“世守思州,……开疆辟土,控西南半壁之天”。原来,思州田氏乃京兆杜陵大姓之后。其后裔又繁衍为五寨司和筸子坪司田姓土司,伍新福认为他们并非与汉晋时的澧中蛮、酉阳蛮田氏“一脉相承,而是另出一源{17}”是有道理的。这一支田氏其先是汉人,但归根结蒂与蛮人田氏还是同源的。宋黔州提举别驾于观撰《祐恭祖墓志铭》称,田祐恭一生镇抚夷苗,建功立业,死后“乃立庙于水东,旱潦祈祷”,“九月忌辰,远近夷苗溪洞居民诣祠祭”。称赞他“生为夷民信服,死为夷民钦畏”。可见田祐恭是一个汉人,所以没有忌讳夷人(巴人称夷蛮)这个异族人群。且宋代即有族谱,远非蛮夷文化落后所有。田氏族谱经明代洪武壬子年、正德十五年、清代康熙八年、四十六年、六十一年多次续修,这点亦非蛮人田氏所能做到。正德十五年进土官云南按察司佥事姚学礼撰《谱序》云:“考田氏出妫姓,为陕西京兆路蓝田县人,……惟此田氏,以才学荐于隋,黔中大治,以平贼宦于唐,南服镇静,以武功著于宋,交阯畏服。至明时肃靖海宇以来,思土虽云万里之外,而田氏子孙犹以攘夷抚民得膺宠赐,读书之士竞斌斌焉。康熙六十一年贵州学使张大授撰《谱序》云:“试黎、镇、丹阳、铜仁、思右下游诸学,而旅姓之暮,人文之盛,惟田氏称最。询厥所由,而田氏子孙皆曰:吾祖汗马开疆,起于京兆,受赐黔南。余则疑之,以为世远言荒弗征,而未可信。乃访郡志,并伊谱而参阅之,果自隋唐间,宗显惟康父子奉敕南来,由陕而黔,历唐宋元明,田氏代产异人”。这些序文看来都还是言之有据的{18}。《谱牒源图》中奉田宗显为始祖。“宗显,本贯山东东昌府,寓陕西京兆路,即今西安府也,蓝田烂泥村人氏。隋文帝开皇元年辛丑,苏威以才学荐举,叙授黔州刺史,当时有田太平之号,遂卜居黔焉。公生于陈文帝天嘉三年壬午岁,卒于唐太宗贞观七年,享寿七十三岁,卒葬黔州五里之原”。东昌乃战国田齐境域,蓝田亦为京兆郡杜陵之地,是田氏迁入关所居,与田齐迁徙路线相合,且称为妫姓陈国之后,历历不误。

      湖北鹤峰县容阳堂田氏世袭容美宣慰使。《田氏族谱》(卷首)列有田氏之裔田树声所撰《田氏受姓源流考》云:“唐朝学士风高,烟霞献彩。壬午元宗天宝元年,封参军田同秀为朝散大夫。甲子德宗年间,西平忠武王李晟,用田子奇为兵马使,保田希鉴为泾原节度使。我行皋公之祖,在晋在唐,世为永安侯,与同秀、奇、鉴等,均属一本。先由秦雍迁剑南,继由剑南迁西蜀。丙戍宪宗元和元年,西川节度副使刘辟,求兼领三川,上不许。辟遂发兵围梓州,诏神策节度使、高崇文将兵讨之。皋公(田行皋)从崇文讨平刘辟,授皋公施、溱、溶、万招讨把截使,后加兵部尚书金紫光禄大夫施州剌史,仍知溱、万、溪、溶四州诸军事。皋公既于此时,始作斯处屏藩。何太初公传中,有自汉历唐,迄今世守容阳之说。或原光武中兴,田戎辅公孙述,走保江州。后汉后主降魏,护军田续、大将田章,同监军卫璀镇守益州。晋时司马颖为成都王,凡刑赏大政,皆决于田褒。皋公复于唐时,来守斯土,故有此说欤!其实皆属旁支,与皋公无关。……考宋淳化元年,溪蛮田汉权来附。大中祥符五年,峒蛮田仕琼贡溪布,迭为都尉峒酋,田思利为银青光禄大夫。元祐间田思政袭受镇南等处军民五路都总管,田崇钊、田伯鲸,皆思政以后袭职者。……田乾宗……以其子光宝于明洪武初年应袭,故断为元时人。洪武三年,上命光宝公为四川行省参政行容美等处军民宣尉使事,子孙袭职,明末,太初公卒,诰封龙虎将军,赐祭六坛。晋授双云公容美等处军民宣慰使,加太子太保荣禄大夫、后军左都督,赐蟒王正一品服色。大清朔朝,我夏云公投诚,盛世,晋授容美等处军民宣慰使司宣慰使,加太子少傅,正一品服色。未几,夏云公弃世,铁峰公嗣立,蒙世祖章皇帝,爵赏优异,给以头等藩蟒玉,赏赐名马雕鞍,宝刀貂裘,五彩蟒缎”。这与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江南道六》引贾耽《郡国县道记》所记史实相合:北周保定四年,“涪陵蛮帅田恩鹤以地内附,因置奉州。建德三年,改为黔州。隋大业三年,又改黔安郡”。故又称“黔安蛮”,在今四川彭水县。《北史》、《隋书》的《郭荣传》载:“黔安首领田罗驹阻清江作乱,夷陵郡人夷多应者”。唐初,田世康为黔州剌史,田英为溪州剌史,表明“黔安蛮曾多次迁到清江流域”,自“晋以来,田姓蛮帅居彭水一带。到隋时,有田、向等大姓为酋首的黔安蛮,他们曾向东迁徙,抵达鄂西清江流域{19}”。《宋史》载大中祥符四年,蛮酋田承晓等373人来贡。《元史》载泰定四年,容美洞蛮田先什用等结十二洞蛮寇长阳县。武宗三年四月,容美洞官田墨纠合蛮首数千户及戍卒数千馀人掳掠良民。可见,容美土司田氏与湘西土司田氏皆源于陕西,先迁四川,再进入贵州思州,然后入彭水而分别进入清江和澧水、酉水,取代原来土著蛮人田氏的统治地位,形成了容美宣慰使、施溶土知州、田家峒长官司、驴迟洞长官司、筸子坪长官司、五寨长官司、木册长官司等土司。明末,容美土司以兵力征服了水浕安抚司唐氏、五峰安抚司张氏、石梁安抚司唐氏,尽以容美土司田氏的子侄取而代之为土司,是田氏的极盛时代,被称为“湖广之田、彭”,直到雍正时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制度时止。田氏后裔广泛分布于清江、酉水和澧水中上游一带,分别融入于汉族、土家族,至今仍是土家族五大姓之一。

     

      五、容美土司田氏史实

     

      容美土司田氏,自明洪武初年田乾宗授为宣慰使后,世系连续。自万历年间田世爵提倡儒学,重视诗书之后,世代文人辈出,著述甚多,为西南土司中的佼佼者。仅摘其史迹分述于下:

      田世爵,字廷爵,号龙溪,田秀第七子。田秀有庶长子白俚俾,乘秀出巡,乘羊杀其嫡长子兄弟等五人。又使人杀秀于观音坡之河侧。当时田世爵尚幼,赖乳母覃氏以自己儿子代死,携带他投奔桑植土司。土经历向大保俾,向湖广巡抚揭发控告白俚俾杀父及兄弟之事,白俚俾被判刑下狱,被向大保俾毒死。明正德九年。世爵袭职。嘉靖时,谋取土官向元楫之产业,便嫁女给他,又诬他为奸。官府只得捕元楫下狱论死。世爵遂发兵,尽俘向氏并籍其土。从此,容美土司疆土广大,包括今鹤峰的绝大部分、五峰的全部、长阳的西南角、巴东的南部、建始和恩施的东南角等。

      田九霄,号后江,世爵长子,从父征倭寇,袭职,有浙江黄宗山大败倭寇战绩。他赏罚严明,与士卒同甘苦,所向有功。然为人刻深毛鸷,每叱驭出,民皆闭户,鸡犬无声。嘉靖四十一年卒。

      田九龙,字子云,号八峰,九霄母弟,喜读书,好义爱客。万历三十七年卒,年八十三岁。

      田楚产,字子良,号郢阳,九龙嫡长孙,父宗愈。九龙庶长子宗元及弟宗恺诬控宗愈为庶子。族人田楚皋、田大玉不畏刑罚,力为争辩,终不能解。楚产携妻子出亡忠峒十余年,及九龙卒,宗元、宗恺为众愤所杀,楚产才回容美袭职。他言笑不苟,多善政,但部下小人盗窃财物,急于赋敛。他一日饮于舍人家,为奴仆所杀,年五十一岁。

      田玄,字太初,号墨颠,楚产长子,爱民恤邻,忠峒田桂芳、施南田懋粢、东乡田绳武诸土司,皆得其扶持之力。又助饷从征张献忠、李自成晋授宣慰使,加太子太保后军都督府。明亡,明遗臣、宗藩多避清朝逼害,逃入容美。隆武二年卒,年五十六岁,诰封龙虎将军,赐祭六坛。

      田霈霖,字厚生,号双云,玄长子。年二十补澧州博士弟子,授容美等处军民宣慰使,加太子太保荣禄大夫、后军左都督,赐蟒玉正一品服色。后农民军一只虎由清江攻克容差,劫掳殆尽。他忧愤而卒,年三十九岁。

      田既霖,字夏云,玄次子,年二十,补长阳学,治毛诗,顺治八年袭职,十四年卒,年三十八岁。

      田甘霖,字特云,号铁峰,玄三子,年二十补博士弟子,袭职。因附清而被明皖国公刘体纯拘于营中,居于澧阳四年,才回司任职。凋残之余,经营安集,创立学宫。康熙间,又受吴三桂之官。十四年卒,年六十三岁。

      田舜年,字韶初,号九峰,甘霖子。屡奉檄从征,著有劳绩,能文章,提倡儒学,所交多一时名士,著有《廿一史纂要》、《容阳世述录》、《许田射猎传奇》等书。康熙四十五年卒于武昌,年六十七岁。

      田如,舜年子,初为通州同,袭职。先后被左都御史赵申乔、湖广总督迈柱所弹核参奏其罪恶。如惊恐,遂于雍正十一年十二月十一日自缢。土目土民遂将部印十八颗,解赴荆州,公恳改土归流。十二年改司为鹤峰州。共有土民一千九百廿一户,一万三百六十七人{20}。自洪武三年世袭,共十八世,至雍正十二年改土归流,计三百六十四年。而自唐至元时,世有容美尚不计算在内。

      自雍正十二年改土归流后,田旻如的“妻妾子女父母祖孙兄弟,并田畅如以及阉人刘昌等,均得免死,照例分发陕西、广东、河南三省安插。且均赏给家资,以资养瞻{21}”。田氏亲族“有落籍于佷山之天池口者,有移居于澧水之庹家河者,一支荣于广东,一支显于陕西,一支安插武昌,准承游击之袭{22}”。有些迁回陕西老家。这些被迁移的田氏,后来加入汉族,而留居容美的田氏,则大多成为土家族。他们奉土司王的大二三神,为田氏之家神{23}。

      此外,还有田旻如的旗鼓田安南。在鹤峰县东八十里有《百顺桥碑》题名中,有副总兵田克敦、田遂如,内左营副将田降年、备征所千户田丰年,皆田旻如亲族。还有湖南田万贯争袭土司者。田九龙之弟九龄,著《紫芝亭诗集》。又有田世爵的乳母覃氏之夫贺某,乃汉人,因救田世爵有功,被赐姓名为田胜富。

      同时,“鹤峰有本姓田和野姓田之分。鹤峰南红土坪田氏,据自称‘本姓范,始祖范代祥,隋田王打仗勇敢,屡立战功,被田王赐为田姓’。族谱上也记载{24}”。这一支范氏汉人的后裔,大多加入土家族了。

     

      六、珍州田氏土司史实

     

      据《宋史·蛮夷四》载:“高州蛮故夜郎也,在涪州西南。宋初,其首田景迁以地内附,赐名珍州,拜为剌史”。涪州即四川涪陵,西南应为东南之误。据胡挠考证,认为高州应是湖北宣恩县高罗乡,元为高罗长官司,后升宣抚司。明玉珍改安抚司,清为高罗土司,雍正改土归流后为宣恩县高罗里。土司皆田姓,“现在高罗公社的田氏,仍是人口众多的大姓{25}”。田景迁之兄,即乾德三年珍州剌史田景珍。

      李焘《资治通鉴长编》载;“初,田彦伊既输兵甲,誓不犯边,而溪南生蛮有背约者,谓与延赏、权知施州寇瑊等谋,遣承进率众及发兵擒获之,焚其室庐,皆震慑伏罪,乃置尖木寨于施州界控扼之”。按田彦伊乃景迁之子,承进是军务。这一支田氏,亦与鹤峰县容美土司田氏有亲缘关系。

      此外,据《长乐县志》载:今五峰县,“设县初,唯张、唐、田、向四姓为土著,合覃、王、史、李为八大姓”。这一田氏又系容美田氏的支派。

     

      七、湘西土司田氏史实

     

      湘西土司田氏是一个大姓,分布全区,据侯昌铭《永定乡土志》(卷3)载:“田,即陈氏,陈厉公子完,惧罪奔齐,匿其氏为田,后因以为氏。本境田氏,宋(唐)时有田行高,其后有承满,江西南康人也。明初自成都迁岳州,以征蛮功官永定,遂著族焉,传今二十二代”。按田行高即田行皋,看来,湘西田氏与清江田氏乃同一祖源。只是这里说是江西人,后迁成都再入湘西永定(今湖南大庸市),有些出入。又言“庹(音托)姓一族在本境约近百户,考其得姓之由,羌无故实,相传其先田氏,为宋显官,义不臣元,横被诛戮,因惧株连族坐,遂改而为庹”。今庹姓亦为湘西大姓,有为汉族,有为土家族的,看来,他们也同一祖源。

      《宋史·真宗纪》大中符祥五年,蛮酋田仕琼(龙山人)等贡溪布。《资治通鉴·后晋纪》载溪州剌史彭士愁遣其子师皓率诸蛮田汉斌等降于楚王马希范,并于今永顺县会溪坪立铜柱为盟。有李弘皋《溪州铜柱记》,题名中为溪州刺史田弘祐、田幸晖,副兵马使田思道、知万州军事田彦存、金唐县田成益,五溪都招安巡检使田思满,知州田彦胜、通判田彦强、施州田思赵等。《宋史》中所载蛮酋,芷江有田万盈、田处崇、田处达、田汉琼、田汉度、田元猛、田思忠,麻阳有田汉希、田汉能、田保全,泸溪有田仕罗,新晃有田汉权,永顺、龙山有田思晓、田承宝、田承进、田承海、田彦强、田思钦,还有田彦晏、田彦古、田忠显、田忠佐、田承恩等。

      田祐恭,乃士儒长子,宋元符元年知思州军民事,后升武功大夫加团练观察使,赠少师思国公。生于宋神宗熙宁八年,卒于绍兴二十四年,葬婺川县西山之原。传至六世孙田应寅,任思珍南平沿边安抚使。应寅子景珍,元泰定二年,封思南州宣慰升廉访使。景珍子儒铭,据《谱牒》载:“五寨司始祖儒铭,珍次子,字尚贤,号靖轩,元至正间征十五洞有功,封昭信校尉、定蛮威武大将军、敦武侯。明洪武元年,奉调助剿周文贵……有功,凯旋,招服中林、验洞、筸子、五寨、朗溪、平头、都平、万山等处蛮夷,克服辰蛮,招降夷洞,开通云贵大道”。诰封忠顺大夫,任沱江宣抚使。五子从征有功,将所辟地方各赐分守。儒铭为五寨长官司始祖,辖今凤凰县西南部上下五洞数十寨,传给长子茂文。茂文后裔宏天.因“肆行不法,贪暴虐苗,苗民赴诉不已”。清康熙四十六年,湖南巡抚赵申乔奏裁革停袭,其地归凤凰厅。共传十三代十六世,历三百三十五年。

      田儒铭次子茂武,字毅夫,号孟忠。明洪武元年随父征周文贵,五年勅授筸子坪长官司,辖今凤凰县东北部,自得胜营以北至乾州沿边数十苗寨。传至裔孙宏基时。于康熙四十三年裁革,归凤凰厅。共传十三代三百三十二年。

      田万顷于元世祖时为白崖(龙山县境)洞主。至元廿一年,擒上溪、柿溪两洞主以献,诏升万顷为施溶州(永顺县境)知州。后万顷叛,被元成宗派衡州行枢密院副使刘国杰所擒斩。明洪武三年,泊崖安使田健霸内附,升授施容州知州,传至永丰,于雍正五年纳土,地归永顺县。共十二代十三世,历三百五十七年。

      元末,有田胜祖任洞民总管。明洪武三年内附,升田家洞长官司(古丈县断龙地),传至荩臣,于雍正五年纳土,归古丈坪厅。共传十二代十四世,历三百五十七年。

      此外,还有一部分田氏成为苗族,如贵州《宣威县志稿》云。“青苗则西北区之水木峒等处,有田、罗、陈、蔡、何数姓,佃田其间”。《云南通志》亦载有。“苗子有九种,黔省最多,在滇则宣威、镇雄亦有之,多是花苗,……多田、罗、陈、蔡四姓”。还有的田氏加入了侗族、瑶族,但人数不多。

      注:

     

      ①林宝《元和姓纂》

      ②何光岳《湘(襄)人的来源和迁徙》载《民族纵横》1986年第2期

      ③《汉书·高帝纪》

      ④《新唐书·宰相世系》;《古今姓氏书辩证》卷9

      ⑤应劭《风俗通》

      ⑥《姓谱》

      ⑦应劭《风俗通》

      ⑧潘光旦《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巴人》

      ⑨《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

      ⑩《宋书·蛮夷传》

      {11}《南宋书·蛮东南夷列传》

      {12}《南齐书·蛮东南夷列传》

      {13}《通典·边防典》

      {14}《北史·蛮传》

      {15}《南齐书·蛮东南夷列传》

      {16}《后汉书·公孙述传》

      {17}{18}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历史讨论会论文集》

      {19}《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

      {20}乾隆《鹤峰州志》卷10

      {21}毛峻德《容美土司纪略》

      {22}田树声《田氏受姓源流考》见《田氏族谱》卷首

      {23}《鹤峰州志》卷14

      {24}祝光强《对若干土家族史问题的探讨》载《湖北少数民族》1984年4期

      {25}《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1期

     

                 来源:http://www.hrlt.org/zszq/2011223170719.htm

     

          注:观此文所探源流及参考资料,实以西南地域田氏为主之述,对其他地域田氏源流探究论述较少,可能此文作者为西南地域田氏宗亲,研探侧重点倾向所致;但此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尤其对西南地域田氏不失为可贵的资料。转载于此,供宗亲参考。

    相关评论  
    暂无评论

    登陆评论!


    上一条信息: 田文科:原荣成市成山镇西霞口村党支部书记       

    下一条信息: 【田继红】红袖凭楼




    图片新闻
    田姓雁门郡望考【附:紫荆堂考】
    田姓雁门郡望考【
    华夏田氏考(部分)
    华夏田氏考(部分)
    热门信息
    ·  田姓雁门郡望考【附:紫荆堂考】
    ·  田氏的来源和分布
    ·  田氏姓氏渊源
    ·  舜裔姓说
    ·  田姓溯源及南阳田氏宗谱
    ·  黄帝—舜帝—妫满—田完世系
    ·  齐国田氏后裔略考
    ·  田 氏 由 来
    ·  田氏起源传承
    ·  田 姓 来 源




    Copyright @ 2019-2020 华夏田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田氏谱务垂询:13616327059 家运   点此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投稿邮箱:13206324978@163.com   田氏家族微信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206324978          举报邮箱:mistertian@163.com 
     田氏网备案号:鲁ICP备15019233号
    田氏网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