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夏田氏网,传承田氏文化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田氏家谱共享数据库】
    站点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栏目 - 田氏渊源
     
    舜裔十姓源流的探索与考证
    作者:田氏网   访问量:17206    添加时间:2014-5-12 23:14:37
     

    舜裔十姓源流的探索与考证

    陈泽钜  

     

       查看中国的谱牒记载,我国自远古时期有记载姓氏中,有同姓而不同宗者,有同宗不同姓者,时有所见。
       现在,我们只探讨与“舜”有关的渊源及舜裔的源流。
       舜帝,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是一位比较有影响的帝王,他的生平及政绩在历代人民的口中广为传颂,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道德的代表,成为盛世形象的代表,现代伟人毛泽东也曾在诗文赞写:“六亿神州尽舜尧”。舜的后裔也以此为荣,因此对舜的研究以及舜裔源流的研究对我这些的子孙有很大的认识和帮助。
       舜帝是中华民族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由于年代久远,古籍关于舜帝的记载支离破碎,史料更是馈乏,属于断层历史,现在整理的只是一鳞半爪而已。
       舜帝又名虞舜、姚舜、重华公、协帝,公元前21世纪生于姚墟,《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母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姚墟到底在什么地方呢?历史上对此很多说法。《魏典》说在山东鄄城西。《中华都城要览》说是河南濮阳。《风土记》认为浙江余姚,……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就出现姚墟的几种说法:浙江余姚说、湖北随州说、山西永济说、山东鄄城说、济南说、濮州说、濮阳说、范县说……等等差异。
       因为当时中国处于部落时代,有两大部落,即东夷族和炎黄族,舜为东夷族人,《风土记》:“舜东夷人也,生姚墟”。舜入赘炎黄族,做了尧的女婿,后来做了两大部落的领袖,因此历史上称舜为炎黄子孙,按其世系是黄帝第九代孙。世系排列:黄帝─昌意─颛顼─穷蝉─敬康─句芒─矫牛─鼓叟─舜。
       舜帝以孝德闻名天下,尧帝要把帝位传给舜时对舜进行了各方面的考察和长达十几年的考验。《尚书尧典》:“尧在位七十年,求巽位,四岳荐舜”。《五帝德》:“二十以孝闻,三十尧闻其贤,征之草茅之中,与之语礼乐而不逆,道广大而不穷”。《淮南子》:“尧妻以二女以观其内,任之百官以观其外”。最后确定舜确实是一位理想的接班人,三十岁尧启用了他,五十岁代理天子政事,五十八岁尧去世,六十一岁接替尧登上帝位,在位五十年,前三十三年亲自执政,后十七年由禹代摄天子事,因为禹治水有功,把禅位让给禹,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位禅贤让的帝王,舜享年110岁,在晚年南方三苗发动叛乱,他前往南巡征讨时,病逝于湖南零陵九嶷山。
       舜帝重华公一脉衍派的子孙无数,据考证舜裔同系同族,同源异流、同本非同姓,已经有四十八姓。这些姓氏的来源和取向,有的以“国”为姓,以“郡”为姓,以“邑”为姓,以“地名”为姓,以“山”为姓或“部落”为姓,以“官爵”为姓,以“职业”为姓,以“封号”为姓,以“器皿”为姓,以“兽名”为姓,有的“避难而改姓”,有的“封赐”,有的“避讳”,有的“谥号”。现将舜裔四十八姓列下。
       姚, 幕, 妫, 有虞, 舜, 司徒, 濮, 仪, 蒲, 直, 柄, 陈, 胡, 满, 敬,爰, 袁, 辕, 援, 招氏, 偃师, 颛孙, 胡非, 孙, 占, 田, 穰氏, 东郭氏,胡母氏, 靖氏, 陆氏, 尝氏, 法氏, 第八氏, 第二氏, 第五氏, 车氏, 王, 舀, 苟, 圭, 迷, 负, 夏, 研, 梧, 登, 比, 癸比。
       我们闽南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都习惯用舜裔十姓同宗同根而互相称为宗亲,而中国的姓氏,现在已收集3663个姓,其中单字姓373个,双字姓2498个,三字姓127个,还有四字姓和五字姓等,这有待后人再去研究。现在谈谈舜裔的十姓源流,以供读者参考,如有不妥不对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陈姓的源流
       陈姓在国内有七仟万人,占全国人口6.8%,在百家姓排名第5位,在福建闽南一带,陈姓排名第一位,陈姓家族构成了汉族和中华民族的主体。《湖北日报.何光岳说》:“陈姓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传说起源于黄帝时期的陈丰氏部族,而虞舜就是陈姓亲祖……”
       陈姓的源流如何呢?在中华五仟年史的进程中,陈姓在长存和发展中多变,也极为复杂,可概曰为三类:一:是“血缘陈姓”它包含原有陈姓和原有陈姓而后改为他姓又再复原陈姓。二:是“亲缘陈姓”,它是指出自陈姓的其他姓。三:是“姓缘陈姓”它包含其他姓改姓陈(但无血缘关系)或少数民族和土著民族的陈姓。但三种类型的陈姓,都构成中华民族陈姓的主体和实际组成部份。
       大约五仟年前,北京燕山一带的东夷族部落,随黄帝族东迁中原,由游牧生活转向农耕生活,据《路史.国名记》:陈姓来源于黄帝的姻亲─陈丰氏,侨极娶陈丰氏生帝喾,喾复娶陈氏女生帝尧,黄帝的孙媳妇和曾孙媳妇都是陈家的人,他们籍此结成血缘同盟,形成炎黄氏族的部落,随炎黄族东迁中原在宛丘一带落户,陈丰氏是第一个以“陈”为姓的氏族,为陈姓家族留下了一个总徽记“陈”字。
       禹建立王朝,封舜子商均于虞城,后又迁封于商,成为商朝的祖先,商灭夏禹,商汤封虞后裔虞遂的另一支于陈,立庙祀奉舜帝,这个陈即宛丘,古陈丰氏部落留居的地方。
       武王灭商,封虞思公的后裔阏父为陶正官,封其子满于陈(宛丘)并把女儿姬嫁给满,取代虞遂之后──陈国,继续奉祀舜帝,仍然以陈为姓。
       虞满公去世,追谥陈胡公,子孙即以国为姓。公元前673年陈胡公的十世孙陈完为避祸奔齐,以陈为姓,仕齐采邑于田,改姓为田氏,数代之后的田氏后裔田太和竟当了齐国国王,历史上称为“田氏代齐”,到了齐王建的时期,齐国被秦始皇所灭,次子桓改姓王,三子轸逃楚国,后来做了楚国的丞相,封颍川侯,迁入颍川,复改姓陈,故称颍川为陈姓的发祥地,陈轸的十世孙陈寔,汉桓帝任太丘长,德高望重,名倾天下,成为朝野学习的楷模,故后世陈姓又多尊奉陈寔为颍川衍派的始祖,以后的陈霸先,公元557年称梁王,建都南京,号武帝,也是陈寔公的后裔,陈旺于唐昭宗大顺七年(公元890年)诏赐立义门,至宋嘉佑八年,分析义门陈,也是陈寔公后裔。
       闽南陈姓,据史料分析,应有四种传入方式。一:西晋中原永嘉之乱,陈润“仕晋官散骑常侍”率林、陈、黄、郑、詹、邱、何、胡八姓渡江入闽,自此陈姓开始在闽繁衍;二:陈寔公之裔孙陈政父子奉敕入闽平叛,率河南光州固始58姓军校入闽,平定叛乱,其中陈元光平定和开发漳州,称为开漳圣王,其后裔遍布漳泉一带;三:陈寔公之裔孙陈邕,唐中宗登进士,官太子太傅,遭宰相李林甫排挤被谪入闽,其子孙在漳泉繁衍;四:唐未五代开闽王王潮、王审知入闽时,又有大批陈氏随军入闽,此外宋元鼎革以及明清交替(如宋靖康之乱),也有中原陈氏成批或零星入闽,福建的陈姓的族派和支系也就一天比一天壮大了。
       播迁海外的陈姓,已经无法计算到底有多少人,但可以肯定地认为,地球每一个有人居住的角落,都有中国人的后裔,但到底其中有多少陈姓却无从查考。泉州一带的族谱记载,随郑成功开发台湾的陈姓始祖叫陈永华。李朝开发越南的叫陈煛,明清时期开发马来西亚叫陈臣留据晋江市安海陈氏族谱记载,陈章灿,生万历癸巳,商于吕宋,陈士勋,生崇贞癸未,商于咬喇吧(阿拉伯),陈胤颍,商于暹罗。据南安市东头村陈氏族谱记载,十四世承体居台,十六世贤杓往台,子孙昌燱,祖先神主在台。现在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的陈姓宗亲会、公会、家族会等等社团比比皆是。
       陈氏历史上功名人物枚不胜举,人才辈出,四海增光。陈寔公为颍川始祖,陈霸先代梁而有天下,陈完公以田代齐,陈平汉朝三代丞相,三国斩吕布的陈登,三国志的撰写人陈寿,一代奇才陈亮,元末与朱元璋平分秋色的陈友谅,中国第一个农民揭竿起义的陈胜、陈余。敢与蔡京、童贯相抗衡的宋主战派陈东,近代军事家、政治家、经济学家陈毅、陈云,儒学家陈立夫等。

                         姚姓的源流
       姚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约形成于公元前22世纪,如今在以人口多少排列次序的中国姓氏中居第64位。据《新唐书.宰相世系》:“姚姓,虞舜生于姚墟,因以为姓。陈胡公裔孙敬仲仕齐为田氏,其后居鲁,至田丰,王莽封为代睦侯,以奉舜后,子恢避莽乱,过江居吴郡(即妫水),改姓为妫。五世孙敷,复改姓姚,居吴兴武康”。据《姓氏寻源》:“虞有二姓,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故姚恢复改姓为妫,而妫皓却改姓姚,则姚妫二姓可通也”。舜帝当天子之前,帝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汭,这就是妫汭的名称来历。故历史上妫、姚二姓同为宗,曾经互用。
       姚姓的播迁及入闽史
       姚姓氏族的播迁,唐以前的迁徙记载,惟有漳州府志所载,唐代陈政、陈元光父子率部入漳泉时,其部属中亦有姚氏将佐,后来在福建安家落户,至宋代姚氏不仅分布于福建的仙游、蒲城、福安、宁化等地,而且还分出广东梅州、海阳、潮州、大埔等支派,同时姚姓在今安徽合肥、上海嘉定、山东曹县、河北卢龙、内蒙古包头、辽宁朝阳等地也都有聚居点,从明末清初,郑成功部将中,亦多姚姓将领,如姚国泰、姚玉、姚朝玉、姚富等随郑成功开发台湾,进而又迁徙居于海外。
       姚姓氏族在历史上光辉人物
       姚姓氏族,因是虞舜后裔,故历史上显赫名人众多,但记载不多,只能根据有限的史料中摘录如下:
       春秋时,郑国大夫姚句耳、姚般。十六国时《晋书》:南安赤亭羌人姚弋仲,自称“其先有虞氏之苗裔,禹封少子(季厘)于西戎,世为羌酋”。姚思廉,唐万年人, 当过隋唐两朝官,是唐代史学家,于贞观十年撰成梁书五十卷,陈书三十卷。姚崇,历任武则天、睿宗、玄宗三朝宰相,是一位政绩卓著的贤相,后封为梁国公,与宋景同心辅政,遂成开元之始。其孙姚合,唐元和进士,官任陕虢观察使,累官至秘书少监,善诗文,为唐诗人。元代有翰林学士姚枢,曾随忽必烈征战,刊印小学四书及诸经传注。宋代名将姚兴,以武功累迁湖南兵马副都监,金兵渡淮,以四百骑,抵抗金兵八十万,自辰至午,奋战不息,援兵不至,父子俱死,金人相告曰:如有姚兴十倍,吾属敢前乎?诏赠容州观察使,谥忠毅。元朝民间抗倭英雄姚长子,清代大学家姚鼐、姚莹系为叔侄,,姚莹官至湖南按察使,工诗文,也留心经世之学。姚燮,清浙江镇海人,道光举人,长于诗、词条曲及骈文,部分作品反映雅片战争史实,也善绘画,人物、花卉皆工,尤精黑梅。姚之富,清湖北人,农民起义军领袖,率白莲教入川,与当地起义军会合,为襄阳黄号领袖。此外文学家姚燧。《永乐大典》撰修官姚广孝。画家姚绶等。近代史上,经济学家、政治家、中国纺织部部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姚依林也是中国历史杰出人物。

                       虞姓的历史源流
       舜帝生于姚墟,以姚为姓,居于妫水,以妫为姓,姚妫同一姓互通。至公元前四仟二百年前的山西陆县虞城这个地方,当时舜把帝位禅让给禹,夏禹就把舜的儿子商均封于此地,号为虞国。《史记》:“禹封舜之子商均于虞,以奉其先,服其服,礼乐如之”。而商均的子孙则以国为氏而姓了虞。“有虞氏”实际是舜接任帝位后的朝代名,如黄帝的朝名叫有熊氏,尧帝的朝号叫陶唐氏,虞思公则为虞姓始祖。
       虞姓人数较少,未列入当代中国百家姓排名榜,虞姓的播迁历史记载的资料较少,在南北朝时的浙江余杭,存在着声誉卓著的虞姓望族,而后中国南方各地虞姓人家,有很多都是由余杭再播迁过去的,依据这一点,虞姓的迁徙主要是向南方发展。
       虞姓虽然人数比例较少,但名人众多,战国时期虞卿,著有,《虞氏春秋》,揣摩政谋,是中国最早的史书之一,春秋时期虞丘子,担任楚国令尹,丰功伟绩,被楚庄王亲口赞誉为:“子辅寡人,寡人得以长于中国,令行于绝域,遂霸诸侯”。后来自己年纪大了,就把贤能之士孙叔敖举荐给楚庄王,并留下千古明言:“久固禄位者,贪也。不进贤达者,诬也。不让以位者,不廉也。不能三者,不忠也。为人臣不忠君王,又何以为臣”。虞丘能在二三千年前就能提出这样主张,确实今人敬服,真是每一个虞姓的光荣。自虞卿虞丘子之后,虞姓能人更是光芒四射。汉代虞初,据说是中国小说家的始祖,对于传统文学的贡献极为重大。虞俊,则是西汉末年的莽时代的一代名臣,为后世的忠君爱国之士塑立了不朽的典范。东汉安帝永初年间的虞翔,出任武都太守的时候,羌人进犯河南陈留,虞翔却以增灶之计,大破来犯羌族,扬名不朽。三国时期的虞翻,是一位才气极高的著名学者,精于易经,在东吴的朝庭上高官厚禄。唐代的虞世南,历官隋唐,更是一位了不起的学者,他的德行、忠直、博学、文词和书翰,曾被唐太宗誉称为五绝,与虞遂良皆以书法著名,史称“虞褚”。虞姬,战国齐威王姬,名娟之,《列女辩通》:“威王即位九年不治,虞姬劝王罢退佞臣,进用贤明有道之人,威王从之姬言,齐国大治。虞允文,南宋仁寿人,任左丞相兼枢密使等职,在采石督战抗金,史有采石之捷。其余的虞氏具有功名和突出表现的历代名臣尚多,可说是人才辈出。
       虞氏在我们闽南一带较少,若自己宗祠有记载其渊源历史及知名人物,敬请不吝赐送史料。

                     胡姓源流与探索
       胡姓在当代中国百大姓排名中居第13位,据《广韵》:“胡姓望出安定、新蔡二郡,汉代胡建,因居安定而得名,两晋尚书左仆射胡奋及其后人居河南新蔡而得新蔡郡望之名”。据胡文公碑铭所记:“其先祖出自妫姓”。说明胡姓之源出于虞氏,系胡公满之后裔。据《姓撰》的考证:“帝舜的三十二代孙虞阏父的儿子妫满,受周武王封为陈侯,并把女儿姬嫁给妫满,让他奉守舜帝的宗祀,妫满死后,谥号陈胡公,也叫胡公满,其子孙以谥为姓称为胡姓,也即是胡姓的始祖。胡姓也与陈姓一样,是上古圣君虞舜的后裔,实际上,在中国的民族发展史上,胡公满也是一位极为重要人物,他为后代子孙曾经繁衍成为中国的好几个姓氏家族,包括前文所讨论的胡姓和陈姓和具有光辉家世的田姓,乃至两字的复姓(胡母氏)等等,因此,认真地追本溯源,胡氏的兄弟姐妹可以说非常之多的。
       胡姓的播迁和繁衍
       胡姓自中原地区渡江南迁是在五胡入侵中原大乱的时期,据载:“胡公满之后,古代世居于陈,西晋之末,五胡乱华,乃与林、黄、郑、詹邱、何、陈等八族入闽,居晋安郡、至唐有胡竦者,登进士第,官中议大夫,是即闽中胡姓第一世祖。迨至宋末,避元入粤,舟析居于闽南各县,今闽中胡民俱其后裔”。如上所述,胡氏是在西晋末年便已播迁到了福建。港、沃、台及东南亚各地的胡姓宗亲大部分都来自广东福建的胡姓后裔再迁徙的。他们当中有的事业是相当显赫的,为当地侨居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和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胡姓氏族的历史人物众多,史书有记载却有限,现将综合有关胡姓名人整理如下:
    秦朝时有一位历史著名的太史令胡母敬,稍后的西汉也有一位以精研《公羊.注史书》而著称的博士胡母生。东汉也有一位名登史册的胡班,此后以“胡母”两字复姓的人就越来越少了。《汉书.艺文志》:“胡母氏,复姓,本陈胡公之后,公子完奔齐,遂有齐国,齐宣王母弟别封母乡,远本胡公,近取母邑,故曰胡母氏也。胡非氏,复姓,周时陈胡公满之后有公子非,其子孙因以胡非为氏也”。汉朝的胡安和胡烈,他们的事迹足以光耀后人,胡安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曾经在白鹿山聚徒授经,司马相如便是他的得意门生之一,他担任襄阳太守的时候筑堤灌园,曾被老百姓歌颂为“譬春之阳,如冬之日”。胡建汉武帝时任守军正丞,以执法不阿而闻名。后裔胡贡任交趾都尉,他的六世孙胡广迁荆州华容县,安帝时举孝廉,策试后被定为天下第一,经历安、顺、冲、质、桓、灵六帝,称为六朝元老,曾担任司空、司徒、太尉、太傅,封育阳县安乐乡侯,是东汉著名大臣,名气响亮异常,根据史载,他练达事体而明解朝章,当时被誉为“万事不理问伯始(胡广字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之说。他的后裔胡质任魏州刺史,胡威任晋青州剌史。另一支胡尊仕魏,官至车骑将军,胡尊子胡奋,为河南新蔡始祖,曹魏时随司马懿远征辽东,后任校尉,徐州刺史,他的独女被选为晋武帝贵人,成为外戚。去世后追赠车骑将军。三国时期的东吴,有胡综、胡冲父子,大名鼎鼎,胡综官拜偏将军,写得一手好文章,据说吴大帝朝庭上的一切文梏策令乃至邻国书符,都由他一手包办,他的儿子胡冲,以文翰官至中书令,使得胡氏声名,响彻江左,。晋朝时父子俱以清慎著闻的胡质、胡盛。以及南北朝时贵为北魏的皇亲国戚,以好学、雅尚、清俭而备受赞仰的胡国珍等等都是为胡姓家族创造荣誉的好子弟。在元朝有文学家胡三省,天台人,历史文献《资治通鉴》的音注者。在宋朝有胡宏,崇安人,诗人。胡寅,崇安人;胡铨,庐陵人,时金人南侵,二人主张兴师抗金,并上疏乞斩秦桧。王伦,属宋代民族英雄。胡缓,海陵人宋代音律家。满清末年,胡姓忠义满门,胡瑛在湖北奔走革命,并于武昌革命成功后出任外交部长,后期的胡汉民在国民政府担任过重要职务。新加坡企业家、实业家,福建永定籍的胡文虎先生,誉称为“万金油大王”。其女胡仙为报业界巨子,是一位闻名的慈善家和企业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主席胡耀邦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立下汗马功劳,他不但是胡姓家族的光荣,更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光荣。

                       田姓家族的源流
       田姓在当代中国百家姓排名榜中列第58位【编者注:2011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表明,田姓在全国排名36位】据我国《姓谱》记载:“望出北平郡”。又据《姓撰》:“出自妫姓,陈公子完避难奔齐,齐桓公使为工正,(工正为官名)食采于田,八世孙常擅齐政,以国为氏,称田氏”。又据《史正义》:“敬仲(陈公子完)既奔齐,不欲称本国号,故改陈字为田氏,盖田与陈声相近,故田与陈可互称。汉之高陵栎阳多田姓,自齐迁者田氏,后改为车氏,车千秋是也。田姓改王者,许昌之田师。王建赐姓名王宗侃也”。田姓的出处还可以跟上古圣君虞舜的渊源关系,追溯得一清二楚。现平叙如下:周武王建立周朝后,为追思虞舜的功德,封虞舜之子商均于虞城,第三十二代阏父为陶正官,并以女儿姬下嫁之,居宛丘为陈侯,奉祀虞舜,即为陈胡公满,春秋时代的妫满第十代孙陈公子完,字敬仲,为了避难而奔齐,齐桓王封陈完公为工正,采食于田,到了第七代孙则将陈姓改田姓,由此可知,田姓的始祖应该是虞舜的第五十四孙,真是根脉分明。
       田姓的播迁和繁衍
       田姓的播迁和繁衍,范围广阔,其名人代表在历史上是很出色的,贡献巨大,因为战国时期的齐国,后来完全被田姓所取代,史称“以田代齐”,官员播迁于全国各地,所以本文就田姓的播迁和名人一起介绍。
       《五代史》记载,秦始皇灭齐后,田姓势力仍然强大,西汉建立后,统治者害怕田姓谋反,就把田姓各族,分批分期迁徙到关中阳陵,置于天子眼底下,以剪除地方豪强,后来田姓各族又陆续迁徙到北平,故郡望称北平。
       随着田姓的迁徙及田姓各地为官,田姓播居到广大地区,宋代以前,田姓主要在中国的北部和中部。《古今姓氏书辩证》:田姓的郡望有平凉、京兆、雁门、太原、天水、信都、河南、福昌、淄州、颍川、汝阴、并州、易州、汾州、兖州假丘等地。据现有资料记载,河南田姓的开基祖是宋朝的田瑜,田瑜为寿安人,字资中,官至龙图阁直学士,右谏大夫。《宋史》有传,他有五个儿子:田齐卿、田真卿、田汉卿、田彦卿、田辅卿,在宋代以后,又形成很多支系。颍川、汝阴的开基祖为虢州团练使田令方。
       发源于齐国的田姓得确一开始便出人头地,根据历史记载,自从陈完公奔齐之后,他的世代子孙,都是齐国显贵的卿大夫,传到田和的时候,便被周安王封为诸侯,到了田午,干脆把原来属于羌姓的齐国改为田姓的齐国,在往后漫长的战国时期,齐国的主人已经是虞舜之后的田氏,不再是羌太公的后人了。唐.代宗时传至田承嗣,封雁门郡王,其子孙便以雁门为郡号。田姓传入福建广东的始祖是未蛐希圣,原居浙江杭州,四传至田衍,迁居福建长汀;田芝英迁广东与普宁;再于宋末迁入广东海阳(潮安)后又迁往大埔,成为大埔开基祖,传至田文长,兄弟五人俱移广东程乡梅县,文长次子法聪,三子法盛移居广东惠来。
       田姓人口众多,因而名人随之也多,田姓在与秦末的大混战中,有八人称王,煊赫一时,,二十四史中,果断单独列传名人127个;《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收有先秦至明朝的田姓名人272个;《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了先秦至清朝的田姓名人184个;田姓成为齐国的主人后,表现得更出色了,以火牛车阵复国的田单,《史记.田单传》:“燕攻齐,下七十余城,仅莒、即墨二城未下,即墨守将战死,城中推田单为将军,单用反间计,使燕撤换其名将乐毅,用火牛突阵大破燕军,收复七十余城,以功封安平君。还有以事迹壮烈感人的田横,更是名垂史册,千秋共仰的田姓好子弟,田横也是齐国公侯,是齐王田荣的弟弟,田荣死后,田横带领其众,击项羽,收复失地,并且迎立田荣之子田广为齐王,自任相国,后来田广被汉将军韩信所掳,他就自立为齐王,并于刘邦取得天下之后,率领五百人亡入海岛。孟尝君田文,门下食客三千,相信国人都非常熟悉,他在战国末年齐国的公侯中,论起辈份是齐威王的孙子,他父亲田婴,曾经相齐十余年,也是先秦声誉显赫的历史人物。孟尝君本人则一生多姿多彩。《史记》上对于他们的事迹有很多精采的记述文字,不过后来他继承其父婴,食采于薛,所以他近代有很多没有以田为姓,而姓薛。《宋史.田锡传》:田锡安,宋嘉州洪雅人,字表圣,太平兴国三年进士第二人。历事宋太宗、真宗二帝,以方正敢直言著名,临死将平时封疏焚烧,曰:“吾立朝以来,章疏五十二,皆谏臣任职之常言,苟获从,幸也,岂可藏副示后,谤时卖耶?”所著有咸平章五十卷。近代史上,田汉为中国文艺、音乐、戏曲界的鼻祖,他与聂耳合作,谱写义勇军进行曲,后来中国宪法正式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袁姓的历史源流
       袁姓在中国百家大姓排名录中居第33位。袁姓在历史上的源流在古代的书籍中均有记载。《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袁姓出自妫姓,舜后陈胡公的后裔,胡公生申,申生靖伯甫,甫七代孙庄爰,伯诸生涛,涛以王父的字为爰氏,代为上卿,爰或辕,其实同一个字。《唐.世系表》:出自妫,是舜帝的后代,胡公满生申,申生靖伯庚,靖伯庚第九世孙名诸,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祖父之字为姓,成为爰姓,古时爰、辕、袁、援字同音相通,并互相混用,《东夷源流史》:袁、援、爰、辕四姓皆出于爰涛涂,但汉代已分出四姓,互不相混了。
       《唐书.宰相世系表》:胡公满裔孙诸,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王父字为氏。《通地氏族略》:“袁姓,妫氏,舜后”。《袁枢年谱》:“袁通爰、辕、援、媛、瑗    ,一姓六字五族之异”。
       《姓氏考略》:“望出陈郡、汝南、彭城”。《明方九灵四明姓氏谱图》:“袁盖舜之后也,周封其裔孙胡公满于陈,满之十一世孙诸伯爰,子孙以为氏,望出陈郡、汝南、彭城”。
       从以上的这些记载,对于袁氏之姓源流可以获得这样的结论:他们是上古圣君大舜的后裔,被周武王封为陈侯的妫满公传到了十三世孙涛涂的时候,以其祖父庄爰(诸伯爰)的字为姓,并且世代都是陈国的上卿。同时由于爰字和袁、援、媛、辕    等字古义是相通的,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六个字为姓,这就是《袁枢年谱》上所谓的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而妫满公的十支后代繁衍到后来,算起来要以袁为姓者人数最多,成就也最辉煌。
       袁姓的播迁和繁衍
       妫满公是中国陈姓的始祖,而袁姓义源妫满公的第十三世孙,则认真推溯起来,陈袁两氏在千年前岂非是一家人?同时陈姓的最初发源地是周武王所封的宛丘,则袁姓人士的最早来处,当然也就是这个地方了,不过袁姓繁衍到后来,却成为了陈郡、汝南、彭城等地的望族,以后全国各地的袁姓人家大多数是从这三个地方分出去的,而其中又以河南、汝南的袁家最为神气,从两千年以前,便一直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隋唐以后,袁姓人口迅速增多,分布更为广泛,从南到北,几乎无处不在,大约在明清时期,袁姓开始迁居世界各地,使自己的姓族有了更为也广阔的发展空间。
       袁姓在历史上的重要名人和贡献
       袁姓在中国历史上悠久,因而出色人物很多,没法一一阐述,只摘自历史上较有影响名人简述之:
       袁氏始祖涛涂公,春秋时为陈国大夫,食邑阳夏,袁氏得姓以后,在汝南、汝阳、阳夏、彭城等地形成望族,成为三大郡望。东汉时,祖籍汝南汝阳的袁安为汉章帝的司徒,袁安子袁敝官至司空,袁敝从子袁汤官至司空。袁汤子袁逢及袁逢弟袁隗,分别官至司空、司徒,这便是袁姓最引为自豪的“四世五公”,其“权之重,势之威,天下莫得而比”。一门的显耀和权势绵延不断,一直被后世研究中国门阀政治的学者,当作最典型的研究对象,从光前裕后的袁安开始直至汉末三国初期叱吒风云的袁绍等等,都是中国人所熟悉的人物,这样,袁这个姓氏在人们的心目中,也就变成了一个十分响亮的大姓。
       扬名于史册的袁姓杰出人物是《史记》《汉书》有详尽记载的袁盎,字丝,汉楚人,他在汉景帝七国之乱时,曾因平七国之乱有功,被封为太常,显贵异常。汉和帝时,唯一能与当时飞扬跋扈的外戚窦氏相抗衡的名臣是袁安,《后汉书》:袁安字邵公,东汉汝南汝阳人,为人严谨,州里敬重,洛阳县令举为孝廉,永平年间,拜楚郡太守,时因楚王英谋反事,株连数千人,死者甚众,袁安到郡理狱,平反冤案,获释者四百余家。和帝时,外戚窦氏窦宪兄弟擅政,袁安守正不阿,弹劾不避权势,当时的天子大臣,都恃赖于他,真可以说是国之栋梁。
       《后汉书.三国志》:袁绍,字本初,东汉汝阳人,自袁安以后,四世三公,绍为袁逢庶子,灵帝时,为佐军校尉,灵帝死后,劝大将军何进诛宦官,太后不从,何进乃密诏董卓率兵入京,卓未至而事泄,何进为宦官所害,袁绍起兵入宫尽杀宦官。卓至,议废立,绍不从,出奔冀州,献帝初平元年,袁绍起兵讨卓,各州推绍为盟主,及卓死,绍据河北,破公孙瓒,,并其众,真可以说威风八面,不可一世。袁术,字公路,父逢,绍从弟,灵帝时为虎贲中郎将,献帝初平四年据寿春,僭称帝号,自称“仲家”。江西的宜春地方,有一座袁山,其得名,也跟汝南袁家有一段渊源,原来袁安有一个儿子叫袁京,少年时无意仕途,隐居江西的一座山中,想来大概是由于当时袁氏的声誉正如日中天,大家就把这座山命名为袁山。当时的豫章太守并曾为袁京立高士坊,由此可见袁氏的子弟想要隐居,不求闻达于世也是不太可能的,最后袁京还是出了山,曾经官任侍中。袁京的儿子袁贺,也曾出人头地,官拜彭城令,后来袁氏在江苏彭城为望族,跟袁贺不无关系,袁贺的儿子袁闳,更以孝行与高节见称于世,曾被赞誉为“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可谓至贤矣。此外历史上袁姓人才枚不胜举。晋阳夏人袁宏,史载有逸才,文章绝美,太元初年任东阳太守,撰集后汉记三十集。袁牧,清浙江钱塘人,乾隆四年进士,以才运精笔力,横逸而闻名。袁山松,晋阳夏人善音乐,著有汉书百篇,人称“三绝”。袁崇焕,明广东东莞人,字元素,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慷慨有胆略,好谈兵,《明史》:天启二年,擢兵部主事,后金兵攻宁远,崇焕激励士卒死守,卒解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捍卫京师,保疆卫国,立下丰功伟绩,是我国著名民族英雄。然为魏忠贤所厄,乞归。崇贞立,流放魏忠贤于凤阳道中死亡,复起用崇焕为兵部尚书,督师蓟辽,厄守山海关。崇贞二年,金兵越长城,陷尊化而西,崇焕急引兵入护京师,遭诬其通敌,下狱含冤被杀,袁崇焕之死,导致明王朝的迅速瓦解和最后复亡。袁崇焕的爱国主义精神直薄云天,为后世所景仰。

                    孙姓的历史源流和衍派
       孙姓在当代中国百大姓排名榜中居第12位。孙姓来源于舜帝,出自齐国田完之后,史称田完公字敬仲,四世孙无宇,即齐桓子,五世孙恒、书。其中书,字子占,任齐国大夫,因率众讨伐莒国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以乐安为食邑,此后他的子孙便以孙为姓。
       孙姓的播迁
       孙姓播迁,据《国父家世源流考》:孙姓家族南迁的始祖,是唐朝末年河南陈留地方的孙移,是于唐僖宗中和三年,由于黄巢之乱奉派为丞宣史,引兵在闽越之间,与黄巢周旋,他的屯兵地方是在江西省宁都县,由于他在战事之余,还把地方上治理得老百姓都能安居乐业,所以后来地方上的父老请留,孙移一家人也就在虞化县定居下来,成为了孙姓南迁的始祖。孙移的子孙,后来散居于江西南部,福建南部以及广东北部,首先迁居到福建汀州府的是他的四世孙孙承事,明朝永将年间,有一位名叫孙又松的人,从福建迁居到广东东江上游紫金县的忠坝,据考证,孙又松就是孙中山的上代人入粤的始祖,孙中山先生是广东省中山县翠亨村人,他的先世是中原的世族,孙氏家族的南迁也是在历史上著名“民族大迁移”的五胡乱华时期,到了明清之际,孙中山的十一世祖孙鼎标追随钟丁先起义抗清,以勇敢善战深受钟氏的器重,曾经在一日之内连升三级,所以当时的人就称孙鼎标所居住的公馆为“连升馆”。
       孙姓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都是永垂青史的。田子占被齐景公赐孙姓后,仅传两代,便出了一位享誉中外的军事家孙武,《史记》:孙武,也称孙武子,春秋时齐人,以兵法求见吴王,用为将,西破强楚,北威齐晋,著录孙子兵法八十二篇,今有十家注本,孙子兵法至今还是世界各国军事界研究的书籍。从孙武再传至孙膑也是一位大军事家,《史记附孙武传》云:战国齐人,孙武后代,与庞涓同学兵法,后涓为魏将,嫉膑之才,召膑到魏,施以剜刑,后齐使者载膑归齐,威王以为帅,膑为齐谋击魏,涓智穷兵败自杀,膑由是显名。孙膑同孙武一样撰著一部有广泛影响的《孙膑兵法》,到了东汉末年,孙武的第22代孙孙权在江东建立了吴国,史称孙吴,据《三国志》:孙权字仲谋,继其兄孙策,据江东六郡,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与刘备合力破曹于赤壁,从此西联蜀汉,北抗曹魏,成三分局面,威震江东,叱吒风云数十年,黄龙元年称帝,建都建业,国号吴,谥大皇帝。此外,古代医药家孙思邈。文学家孙星衍,书法家孙过庭。映雪读书的孙康。东汉初的农民起义领袖孙登等等都是孙姓的名人。
       孙姓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姓氏,历代伟人名人辈出,最为值得纪念为是一百年前光耀史册的伟大人物─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先生被称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提出“驱除鞑虏,创立合众政府”,为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立下丰功伟绩,他为了祖国的独立和自由而奋斗终生,永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所敬仰。历代还有许多姓孙的伟人。满清雍正年间所问世的一部《尚友录》相当于五仟年中华民族的历代名人录,上面所列的历代孙姓名人就洋洋洒洒,占有极多的篇幅,可见孙姓的中国人,在中国历史上是有着何其重要的地位。

                       陆姓的历史源流
       陆姓在当代中国百大姓的排名榜中位居70位,《唐书.世系表》云:“舜后,出妫姓,田完裔孙,齐宣王少子通,字季达,封于平原般县陆乡,即陆终故地,因以为氏,望出平原、河内、吴郡”。这支陆姓人是当今天下陆姓的主要源流,他们跟陈、田二姓,根本就是一父所出,具有十分接近的血缘关系。
       陆姓的播迁:
       在先秦时期接连出现两支陆氏,虽然分别发祥于现在的山东和河南境地,但其子孙的往南方播迁,却是既速且广的,其后的一、二千年, 陆姓便称盛于吴,、越之地,在历史上扬名显亲的陆姓杰出人物,便绝大多数是江、浙一带的人氏。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陆姓始祖陆通公去世后,谥号元侯,子陆发,仕齐上大夫,去世后谥恭侯,陆发二子陆万陆臬,陆万生陆烈,西汉时任吴令,豫章都尉,因在官有威惠,去世后被吴人迎丧入吴,葬于胥屏亭,子孙也来守丧,其后遂为吴县人,有子陆盱,陆盱生陆鸣,陆鸣生陆建,陆建生陆亲,陆亲生陆众,陆众生陆赐,陆赐生陆闳,陆闳在东汉初年任颍川太守,尚书令,他便是“颍川陆氏”的开基祖。
       《后汉书.陆续传》:陆闳字子春.美恣貌,喜穿越布单衣,光武帝见后很喜欢他的单衣,从此令越布的产地会稽郡,进贡这种布匹。陆闳有子三:昂、温、桓。陆桓生陆续,是颍川支的第三代。陆续东汉时任户曹史时,奉命为灾民发放救济粮,一日接待600余人,个个记下姓名,态度十分认真,甚受郡守称道。陆续有子三:稠、逢、褒,陆稠任荆州刺史,子孙因以官为望,为陆姓“荆州支”,陆稠次子陆肃任丹徒令,子孙又分为“丹徒支”,陆逢后人,后来也进一步分析为陆氏“乐友支”,“谏议支”,陆褒的后人分为“鱼圻支”,“乐安支”,“太尉支”、“侍郎支”等,所以陆姓的发展,多数起源于颍川。
       陆姓的历史名流和英雄人物
       陆姓历史悠久,人数众多,名人辈出,很早便称盛于江浙一带,具体的例子不胜枚举。中国茶神陆羽,《新唐书》:陆羽,唐复州竟陵人,字鸿浙,著茶经三篇,后世民间祀为茶神。
    三国名将陆逊,《三国志》:三国吴都人,字伯言,吕蒙荐其才,堪负重,孙权使其代蒙屯陆口,佐蒙败关羽占荆州,黄武帝元年,蜀主刘备率兵攻吴,逊为大都督领兵抵抗,用火攻破刘四十余营,加拜辅国将军,领荆州牧,黄武七年与魏将曹休战于皖,大败曹魏,官至丞相,其子陆抗,孙皓即位,加镇军大将军,孙陆机,以文才名重一时,后事成都王司马颍,官平原内史。孙陆云,《晋书》载:曾任清河史,在历史上也是响当当的名人。
       宋朝诗词、散文家陆游,据《宋史》载:陆游宋越州山阴人,字务观,号放翁,绍兴中试礼部,因遭秦桧忌,被黜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仕枢密院编修,后任健康等地通判,光宗时以宝章阁待制致仕。陆游主张抗金屡受排挤,一生写诗近万首,题材广阔,多清新之作,其政治诗抒爱国义愤,关心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迈,为南宋一大诗家,词与散文成就亦高,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奄笔记”“放翁词”“八蜀记”等。
       五胡乱华的南北朝分立时期,江南各地的陆姓很明显地是越来越旺盛了,以住居江南的南朝而言,在刘未之时,就有一位吴邵人陆探微,以一手精彩的画艺而名传千古,据说工于人物山水及草木之画,有“色前孕后,古今独立”之称。
    隋唐两朝,江苏吴县陆德明,字元朗,任国子博士,博采汉魏六朝音切二百三十余家,兼取诸家训诂,考证各本异同,撰成经典译文三十卷,为汉魏六朝以来研究儒家经典音计的总汇。
       《明史》:陆深,书法家,嘉靖时官至詹事。
       《汉书》:陆贾,汉初楚人,以客从刘邦建汉王朝,有辩才,曾两度出使南越,招谕尉陀,授太中大夫。
       《南齐书》:陆澄,南济吴人,好学博闻,世称硕学,官至度支尚书,领国子博士。
       《三国志》:陆续,三国吴郡人,博学多识,星历算数无不胲览,官至郁林太守,作书“浑天图”
       《宋史》:陆秀夫,宋盐城人,宝右四年进士,官礼部侍郎,元军攻破临安后,与张世杰等在福州拥立端宗,继续抗元,后任左丞相。陆修静,南朝宋吴兴人,收集整理道经,撰写三洞经书目录,为最早的道藏书目。近代文化名人陆定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为新中国的建设立下汗马功劳。
       陆姓历史悠久,陆姓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

                        车姓的历史源流
       车姓人数较少,未列入当代中国百大姓排名榜。
       《汉书本传》:汉丞相田千秋,以年老得乘小车入宫殿中,时号车丞相,子孙因以为氏。
       《广韵》:车氏出鲁国、南平、淮南、河南四郡望,本自舜后,陈敬仲奔齐为田氏,至汉丞相田千秋,以年老得乘小车出入省中,时人谓之车丞相,子孙因以为氏,汉末避地于鲁。
       车姓在两千年前是由田分出来的,田氏是自虞舜之后的陈氏,则车、田、陈三氏是同出一源的兄弟姐妹。据《姓撰》:汉武帝时,有丞相田千秋,出身于战国时期,在齐国神气非凡的田家。秦汉之际,他的祖先离开了山东老家迁徙到陕西咸阳的东方陵城继续繁衍成长,到了汉武帝时官拜高寝郎,并于戾太子被江充所谮败之际,挺的身而出为太子讼平冤屈,受到汉武帝的器尝,拜他为大鸿胪,不久,又封他为民侯,及汉武帝驾崩,戾太子继位,为昭帝,由于田千秋年事已高,步行朝见不便,汉昭帝乃特准这位大恩人坐着小车出入宫殿,因而赢得了车丞相的响亮名号,也是空前的殊荣,因此,田千秋的子孙就以此改为车氏,使这份殊荣随着家族的繁衍而千秋万世流传下来。田千秋为太子平反冤案的经过是这样的:汉武为君欲成仙,他十分迷信,他用一大批方士去求仙访道,企图寻求长生不老的秘诀,有些人就乘机利用汉武帝这种成仙的心理妖言惑众,从中牟利,汉武帝晚年,有人陷害太子刘据,说他用巫蛊咒骂武帝,武帝轻信,逼得刘据自杀。后来田千秋出面为太子平冤昭雪,武帝才感悟过来,因此封田千秋为大鸿胪,后来汉武帝在田千秋的劝谏下疏远了那些方士,田千秋升任丞相。汉昭帝即位后,念及田千秋绪高德勋,特意下令允许他坐小车出入宫廷,号称“车丞相”,子孙以车姓为光荣。
       车姓氏族的播迁和繁衍
       车姓氏族发源于山东,发迹于陕西长陵,后来又往回走,而在老家山东以及湖南、淮南等地繁衍开来,成为当地望族,车姓的南迁为时甚早,中国的最南方的福建及广东,也已经有了姓车的人家。
       车姓氏族的功名
       除上述的车丞相田千秋显贵汉朝以外,晋时的集萤借光读书的车胤,古史知名,据《晋书》:车胤,晋南平人,字武子,幼时勤学,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囊萤照书,以博知名,桓温在荆州时,征为从事,稍迁别驾,征西长史,官至吏部尚书,并被封为临湘侯,扬名显亲。
       晋穆帝永和年间,今城令车齐,其时城被石季龙的大将军麻秋所破,麻将引兵逼他投降,他却表示:“吾虽才非庞德而受任同之,身可杀志不可移”。伏剑自杀而死,麻秋也为其忠节所动,以厚礼葬之,千秋万代,使更赢得崇敬。浙江黄岩的车姓,世代诗书传家,到了明朝,他们的子弟多人都深研理学,老于儒道而见称,其名望之高,史有赞誉。

                   王姓的历史源流和演变
       王姓出处的支流太多,来源复杂,除了一部分出自舜后妫满,但尚有其他支流源自别派,但总体王姓在中国百家姓排名榜中列第2位,这里仅谈舜裔妫满之后的王姓。
       《通志.氏族略》:“王姓,出于北海,陈留者则舜之后也,其先,齐诸田为秦所灭,齐人号为王家,此妫姓之王也”。妫姓之王尽管直接得姓于齐国之国之后,但追本溯源,其远祖是虞舜,妫满曾长期在陈国发展。
       陈完公奔齐,为齐大夫,采食于田,改姓田,至公元前404年,代齐而有天下,史称田齐,立国184年。公元前221年秦灭齐,齐王建被迁到共城,他的三个儿子:升、桓、轸。升子名安,项羽反秦时被封为齐北王,后来项羽为刘邦所败,他也失去王位,他的子孙为了纪念这一事件,从此改为王姓,两汉之间建立新朝的皇帝王莽(称元城王氏)以及魏、晋、隋、唐的北海王氏,陈留王氏等,相传出自这支王姓中。
       在中国的历史上,王姓成为显赫的家族,是开始于晋朝的王导,他辅佐晋元帝渡江,建立了东晋,做了元帝、门帝、成帝、三代的丞相。《晋书》云:王导,晋临沂人,字茂弘,少有识量,才智过人,元帝时为瑯玡王,居建康,导知天下已乱,劝王招揽贤俊以结人心,政务清静,户口殷实,朝野依赖,号为仲父,及帝即位,以导为丞相,历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出将入相,官至太傅。这一家族,自然门第越来越高,名望也就越来越高了。
       关于王氏姓源的说法和播迁,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传颂和记载,据《通志氏族略》记载:
       京兆河间之王,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此姬姓之王。
       出北海陈留者,舜之后,此妫姓之王。
       出汲都郡者,王子比干之后,此子姓之王。
       出河南者,本为可频氏,虞姓之王。
       出冯羽者,为钳耳族,虞姓王。
       出营州者,本高丽,虞姓之王。
       出安东者,本阿史布,虞姓之王。
       后来还有很多外族不约而同地改姓这个汉“王”姓,还有一些人被赐为“王”姓,据《汉书》记载:
       燕王丹之玄孙嘉,曾被王莽赐姓王。
       来自西域胡支氏王世昌也冒姓王。
       这样一来,姓王的想要从姓氏上追溯自己的血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了,既然王姓人众势大,则其子孙遍布在中国各地,当属自然的事,据《广韵》记载着名的王姓家族,大致有二十处:
    太原王   河东王   (山西)
    琅琊王   北海王   东海王   东平王   山阳王   东莱王   (山东)
    陈留王   新簦王   新野王   (河南)
    交平王   京兆王   天水王   (甘肃)
    中山王   章武王   (河北)
    金城王   堂邑王   (江苏)
    海汉王   长沙王   (湖南)
       唐代的王潮,是唐昭宗时期被派到福建当观察使的,入闽之后,勤政兴学,使得地方大为安康,许多中原人士纷纷向他投奔,并且在福建定居下来,分别成了许多姓氏在福建的开基始祖,到了王潮的子孙王鳞的时候,曾自行称帝,国号为“闽”,成为当时的十国之一,王姓在南方也成了一个显赫一时的大姓。
       王姓氏族历史优秀人物
       王姓支派众多,来源复杂,为中国最复杂姓氏之一,历史又十分悠久,人才济济,难以一一叙述,但就平时我们口头上经常谈及的几个代表人物简述之。
       汉:王允,汉灵帝时官拜豫州太守,献帝即位,汉贼董卓揽朝政,骄恣不法,允任司徒,与绍婵设谋交结卓部将吕布,刺杀董卓。留下佳传。王充,精通百家学说,从事教学和著作,给后世留下珍贵“论衡”八十五篇,“养性书”十六篇。王祥,以孝著称,坊刻二十四孝中有王祥卧冰取鲤奉母事的记载。
       晋:王良,善相马,荀子、王霸、杨倞均注明王良即春秋时期晋国的伯乐此人。伯乐即为后人泛指举荐贤士能人的代表。王曦之,琅琊临沂人,官至右将军,六朝以来为朝野所重,理学家、书法家,备精草、隶、正、行诸体,世称“书圣”。
       唐:王之焕,诗人,作“出塞”一诗留诵千古:“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仭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与王昌龄齐名,联唱迭和,名动一时。王昌龄,开元进士,任校书郎,诗人,他的诗以七绝最好,在同时的诗人中,可以和李白七绝争胜只有王昌龄,其代表作是“秦时明月汉时关”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王维,开元九年进士擢第,十五岁开始创作,他擅长山水诗,他还擅长书画,精通音乐,在当时他的诗开拓了自己的艺术天地,形成一种流派。王勃,字子安,六岁能文辞,及长,词藻奇丽,为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滕王阁序”而展露绝世才华。此外唐代诗人还有王湾、王建等。王仙芝,唐末农民领袖之一。王道,唐宰相魏征的授业恩师。
       宋:王旦,太平兴国五年进士,以著作佐郎与修文苑英华而闻名,累官至宰相。王十朋,号梅实,绍兴二十七年进士第一(状元),后以龙图阁学士致仕,诗文浑厚质直,恳侧条畅,著有梅溪集五十卷等。王安石,宰相,仁宗嘉右上万言书,主张变法,史称“熙宁变法”。
       元:王实甫,戏曲家,曾作“西厢记”被誉为元曲第一。
       明:王九思,长于散曲与杂剧,著有“三美波集”,“碧山乐府”等。
       清:王漠,乾隆四十三年进士,官建昌教授,撰集汉魏丛书八十六种,江右考古录,汉唐地理钞三百八十八种。王鉴,江苏太仓人,官廉州知府,砥励书画,时与王时敏、王军、王原祁称四王画家。王锡阐,天文学家,通中西历算之学,能测日月食。  
    转载于:
    http://www.qzshuny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880

     

    相关评论  
    暂无评论

    登陆评论!


    上一条信息: 四川六合头考和谭受高屋基田氏宗祠       

    下一条信息: 舜裔姓说




    图片新闻
    田姓雁门郡望考【附:紫荆堂考】
    田姓雁门郡望考【
    华夏田氏考(部分)
    华夏田氏考(部分)
    热门信息
    ·  田姓雁门郡望考【附:紫荆堂考】
    ·  田氏的来源和分布
    ·  田氏姓氏渊源
    ·  舜裔姓说
    ·  田姓溯源及南阳田氏宗谱
    ·  黄帝—舜帝—妫满—田完世系
    ·  田 氏 由 来
    ·  齐国田氏后裔略考
    ·  田氏起源传承
    ·  田 姓 来 源




    Copyright @ 2019-2020 华夏田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田氏谱务垂询:13616327059 家运   点此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投稿邮箱:13206324978@163.com   田氏家族微信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206324978          举报邮箱:mistertian@163.com 
     田氏网备案号:鲁ICP备15019233号
    田氏网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