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夏田氏网,传承田氏文化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田氏家谱共享数据库】
    站点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栏目 - 田氏动态
     
    “二十四孝”图文记载
    作者:田氏网   访问量:18662    添加时间:2008-1-13 20:05:40
     

        “孝道”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斯《二十四孝图》,乃陈少梅先生41岁时盛年之杰作,其题材不多见,笔墨工雅,设色清丽,非同寻常,故堪称国之重宝。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 



    01 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0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03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04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05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06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07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09 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10 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11 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12 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13 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14 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15 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16 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17 乳姑不怠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18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19 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20 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21 哭竹生笋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22 尝粪忧心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23 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24 涤亲溺器 
        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

    林州宋金墓“二十四孝”图与有关文献记载

      “二十四孝”作为中国传统儒家孝道文化的典型人物,备受历代统治者的提倡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崇敬,史书中有大量孝子孝女传;墓葬中有雕、绘精美华丽的孝子故事图;敦煌遗书中有不少孝子变文⑴⑵;佛教经典中也有歌颂孝子德行的写经,这一切构成了古代儒家文化的核心——孝道。建国后,林州市内已发现清理的十余座宋金时期的墓葬中均有砖雕或彩绘的“二十四孝”人物故事,计二十七个。2004年7月,由河南省文物局鉴定组将城西幼儿园西宋墓出土的一套“二十四孝”雕砖定为国家二级藏品。它们不仅是珍贵的艺术品,而且是研究当时人们崇尚孝道的实物资料。
      一、林州宋金墓“二十四孝”图的发现
      1、据《考古通讯》1957年2期《河南林县几处古墓葬》介绍,1956年小屯乡杨家庄发现一座仿木结构砖雕彩绘二十四孝壁画宋墓,文中仅介绍了该墓西南壁上“目炎子”孝行图。但据原文中有关此壁插图看出应有四幅孝行图,可辩识的另三幅分别为田真、陆绩、闵子骞孝行图。
      2、《考古与文物》1982年5期发表的《河南林县城关宋墓清理简报》介绍了1971年在林县城西发现砖雕仿木结构的“二十四孝”宋墓。
      3、1976年3月,任村公社木家庄村南地发现一座金代仿木结构砖雕“二十四孝”壁画墓,是河南省博物馆刘建洲先生清理的。但报告至今未发表,现仅以几张留存的照片上隐约可辩认的孝行图有闵子骞、老菜子、曾参、元觉、蔡顺、陆绩、丁兰几个故事图。
      4、《中原文物》1990年4期《河南林县一中宋壁画墓清理简报》,介绍了1979年1月在林县一中发现的一座砖砌四室的北宋壁画墓。其中壁画多被淤泥剥蚀,遗存的有十二幅孝行图,有榜题或可辩识的10幅。
      5、1982年3月,城南李家池村发现一座仿木结构砖雕的“二十四孝”壁画墓。
      6、1982年4月,合涧乡大付街北地发现一座北宋砖雕彩绘仿木结构“二十四孝”壁画墓。其中孝行砖雕16个,孝行壁画8幅,皆有榜题。
      7、1983年4月,县城西南二龙庙村内发现一座北宋“二十四孝”壁画墓。

      8、1998年2期《华夏考古》中《林县金墓清理报告》,介绍了1992年5月县城文明街发现的一座金代皇统三年(1143年)壁画墓中,也有“二十四孝”图,且有榜题或短语。
      9、1992年12月,城区北关五龙庙北、大方陶瓷厂南端发现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赵翁墓,墓中“二十四孝”壁画均有黑书“××行孝”榜题。
      10、1999年5月,林州市区龙山路西段北侧,城西幼儿园西,发现一座北宋砖雕“二十四孝”壁画墓。
      二、林州宋金墓“二十四孝”图与有关文献记载。
      1、虞舜孝感动天,林州7座宋金墓中有此孝行图。多以舜子驱象(有的还有猪)耕田,群鸟助耕情景表现。
      《孟子》、《荀子》、《史记·五帝本纪》均载:舜大孝,父顽、母嚣、弟傲,他忍辱行孝,“顺适不失子道”,“舜耕历山”⑶。汉刘向首辑《孝子传》载其孝行,但未言象、鸟助耕事⑷。敦煌变文《舜子变》载,舜至历山,“见百余倾空田,心中哽咽。种子犁牛,无处取之。天知至孝,自有群猪(象)与《以》嘴耕地开拢,百鸟御子抛田,天雨浇溉”⑸。比较完整地表现了虞舜孝行的故事情节,并以诗赞曰:“孝顺父母感于天,舜子涛(淘)井得银钱。父母抛石压舜子,感得穿井东家连。”林州宋金墓表现的舜子多为象、猪、飞鸟助耕与敦煌《舜子变》文所载略有不同。另在河南北魏宁懋石室、孝子石棺墓刻石、山西北魏琅琊王司马金龙墓木板漆画中有虞舜行孝故事情节。宋林同《孝诗》赞云:“孩提知所爱,妻子俱而衰。大孝终身荣,子于舜见之(《四库全书》“别集”三,下引《孝诗》同此)。”元郭居敬在其《二十四孝》序诗中赞曰:“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⑹
      2、老莱子斑衣娱亲  林州9座宋金墓中发现有此图象。多雕或绘老夫妇二人坐于桌后,桌前地上老莱子以几件玩具做小儿游戏。
      老莱子,周·楚国人,事二亲至孝。师觉授首列其为《孝子传》人物之一。传曰:“老莱子者,楚人。行年七十,父母俱存,至孝蒸蒸。常著斑烂之衣。为饮,上堂脚跌,恐伤父母之心,僵仆为婴儿啼。孔子曰:‘父母老,常言不称老,为其份老也。若老莱子者,可谓不失孺子之心矣’”⑺。敦煌遗书《孝子传》所载略同,只是更为形象生动。《孝诗》有赞:“七十已中寿,人生似此释。绝怜老莱子,犹反作儿戏”。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3、目炎 子鹿乳奉亲    林州8座宋金墓中饰此图。图象多为炎子披鹿衣蹲坐于地上,旁立一手执弓箭的军卒。
      目炎 子,据敦煌写本记载,实是印度迦夷国人,即炎摩菩萨,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目炎 子经》记载:昔有长者夫妻二目并丧,入山求道。时有菩萨名一切妙见,悯其意,生于长者家,名目炎摩,至孝仁兹。年过十岁,与父母入山奉事,着鹿皮之衣,提瓶汲水。时迦夷国王入山射猎,引弓射目炎 。盲父母仰天曰:目炎 至孝。天知之,则目炎 当更生。于是释梵四天来下目炎前,灌神药于口,拔箭更活。父母惊喜,两目皆开。目炎 子的故事不见于中国东汉以来的孝子传记故事。关于他的孝行故事最早见于元郭居敬《二十四孝》中。实物表现较早的则是山西省壶关南村北宋元 二年(1087年)墓⑻,和洛阳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石棺线刻“二十四孝”图⑼。在敦煌写本中有目炎子行孝事迹的记载,他孝养父母的故事见于多种佛经记载,主要有《佛说炎子经》、《六度集经》卷五《目炎 道士本生》等⑽。作为佛教艺术题材的炎子本生故事则在新疆克孜尔千佛洞、敦煌莫高窟第248窟,麦积山第127窟等北朝或以前的石窟壁画中有较多的表现。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儒学相结合,表现孝道思想的目炎子为当时的人们所利用,并借之以提倡传统孝道文化。甚至在隋唐之际,佛教徒借着儒学孝悌现,创作《父母恩重经》伪经,借以宣传孝道思想。敦煌遗书《父母恩重经》号14、阙写本附孝子事迹记载“……迦夷国王入山游猎,挽弓射鹿,误伤闪( 目炎 )胸,二父母仰天悲 。由闪至孝,诸天下药涂疮,闪子还活,父母眼开,明睹日月。不慈不孝,天不感应。闪子更生,父母开目,人之孝顺,百行为本⑾。又伯3680(丁卷)载:“佛闪子者,嘉夷国人也,父母年老,并皆丧□。闪子晨夕侍养无阙,带着鹿□□□衣,与鹿为伴,担□取水,在鹿群中,时遇(原文后缺)”⑿。唐·智升《开元释教录》卷13引录《父母恩重经》内容与此相同。敦居敬《二十四孝》载:“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炎子乃衣鹿皮,入鹿群内取鹿乳供养,猎者见而欲射之,目炎子俱以情告,乃免。”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壁画具表现的目炎 子在深山中孝养二盲父母的情节。宋金墓雕、绘的榜题又有写作郯子、闪子、目炎 子的,多表现儒、释融合的现象,以目炎子在鹿群中挤乳的情节为主,画面较简单,而且多将目炎 子作为春秋鲁国人,为孔子的弟子,是将佛教故事汉化的结果,通过中国化的人物表现中国传统孝道思想,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念。

      4、曾参啮指痛心    林州9座宋金墓中发现此图。多以曾母与负柴的曾参表现。

      曾参,又称曾子(前505-前405年),春秋鲁国人,与其父曾点同为孔子弟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曾参,南武城(今江苏昆山县西北)人也,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于鲁。”萧广济首将其列入《孝子传》中,但未言具体孝行。虞盘佑《孝子传》曰:“乐正者,曾参门人也,来侯参。参采薪在野,母啮右指,旋顷走归,见正不语,入跪问母何患。母曰:‘无’。参曰:‘负薪有背臂痛,薪坠地,何谓无?’母曰:‘向者客来无所使,故啮指乎汝耳。’参乃悲然”。《太平御览》卷412卷“孝上”引《论语·孔子家语》记载有曾参为孝母而辞去在齐国做官的机会一事。郭居敬也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5、闵子骞(前515—?),《史记》有传,名损,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⒀。《论语·学而》载:“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萧广济、师觉授《孝子传》均载其孝行之事⒁。敦煌遗书《孝子传》载:“闵子骞,名损,鲁人也。父娶后妻,生二子,骞供养父母,孝敬无怠。后母嫉子,所生亲子,衣加棉絮。子骞与芦花絮衣,其父不知,冬月遣子御车,骞不堪甚,骞手冻,数失  ,父乃责之,骞终不自理,父密察之,知骞有寒色,父以手扶之,见衣甚薄,毁而观之,始知非絮。后妻二子,纯衣以棉。父乃悲叹,遂遣其妻,子骞雨泪前白父言:‘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愿大人思之。’父惭而止,后母改过,遂以三子均平,衣食如一,得成慈母,孝子闻于天下……”⒂。敦居敬列其为二十四之一。

      6、郭巨埋儿孝母  林州7座宋金墓中饰此图。图形多为郭巨执锹站立或挖坑偶得金一釜,其妻怀抱小儿立于一侧。

      郭巨埋儿是最为常见的孝道题材,在登封东汉熹平四年(175年)启母阙上就有“郭巨埋儿”画像刻石。北魏洛阳孝子棺上也有此故事线刻画。

      郭巨,河内隆虑(今林州)人,一说为河内温(今河南温县西南)人。林州姚村镇三孝村券楼门楣有明代“郭巨故里”刻石,村东原有郭巨碑,四中院内北部(姚村村西部)有郭巨墓。汉刘向首辑郭巨入《孝子传》中。宋躬《孝子传》亦有载⒃。敦煌遗书中附有孝子事迹的《父母恩重经》写本中有“郭巨至孝、天赐黄金”之句。另有多件写本单独记其事,较刘向所记稍详,但基本一致,并指出郭巨为东汉人。其中《搜神记》记其孝行曰:“昔有郭巨者,字大举,(它书多记为‘文举’),河内人也。家贫,养母至孝。巨有一子,年始两岁,巨语妻曰:‘今饥贫如此,老母年高,供勤孝养,恐不安存。所有美味,每减与子,今母饥羸,乃由此小儿。儿可再有,母难重见。今共卿杀子,而存母命。’妻从夫言,不敢有违。其妻抱子往后园树下,欲致子命。巨身掘地,欲以埋之,语其妻曰:‘子命尽未?’妻不忍即害,必称已死。巨掘地一尺,乃得黄金一釜,釜上有铭曰:‘天赐孝子之金,郭巨杀子存母食,遂赐黄金一釜。官不得夺,私不得取。’……”⒄。敦煌《孝子传》S.389(乙卷)序诗云:“郭巨专行孝养心,时年饥险苦来侵,每被孩子夺母食,生埋天感似(赐)黄金。”又《古贤集》曰:“郭巨夫妻生葬儿”⒅。郭巨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7、董永卖身葬父    林州7座宋金墓中有发现。画面多以仙女驾祥云辞别的场面。

      董永故事最早刻于石碑上的是立于东汉元嘉元年(公元151年)的山东省嘉祥武梁祠,河南洛阳出土北魏孝子石棺和宁懋石室上,就刻画有董永的故事画。⒆。刘向《孝子传》载:“前汉董永,千乘(今山东高苑县北二十五里)人,少失母,独养父。父亡无以葬,乃从人贷钱一万。永谓钱主曰:‘后若无钱还君,当以身作奴。’主甚悯之。永得钱,葬父毕,将往为奴,于路忽逢一妇人,求为永妻。永曰:“今贫若是,身复为奴,何敢屈夫人立为妻。”妇人曰:‘愿为君妇,不耻贫贱。’永遂将妇人至……钱主曰:‘为我织千匹绢,即放尔夫妻。’于是索丝,十日之内,千匹绢足。主惊,遂放夫妇二人而去,行至本相逢处,乃谓永曰:‘我是天之织女,感君至孝,天使我偿之,今君事了,不得久停。语讫,云雾四垂,忽飞而去’”⒇。三国魏曹植《灵芝篇》赞道:“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庸作致甘肥。债家填门至,不知用何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敦煌遗书记载董永故事的有《父母恩重经》、《孝子传》、《古贤集》,并有专门的《董永变文》。《孝子传》除引详细的董永事迹外,还说“天子征永,拜为御史大夫”。《古贤集》也云:“董永卖身葬父母,感得天女助机丝”。《董永变文》唱文长达一百三十四句,其中亦有董永拜别仙女一事。唐末五代时,董永传说极盛,至宋代时又有小说《董永遇仙记》,宋金墓葬雕、绘图象则是抓往了故事的关健情节,即织女告别董永升天而去的场面,极富代表性。这也是董永这一故事的的高潮。后人把这一故事演化为“天仙配”的戏曲,正是将这一高潮发展成人仙相爱却被迫分离的悲剧,从林州发现的宋金墓葬砖雕、壁画看来,可能宋代民间就已经酝酿了这种剧情的萌芽。
      8、丁兰刻木事亲  林州8座墓内饰此图。图象多饰丁兰与妻向木雕父母(有的只饰其母)躬身祭祷。

      丁兰,汉代河内(今河南武陟县西南)人。《太平御览》卷414“孝下”、“禄养”条引《孙盛逸人传》曰:“丁兰者,河内人也,少丧考*,不及供养,乃刻木为人,仿佛亲形,亲之若生,朝夕定省……”。曹植《灵芝篇》赞曰:“丁兰少失母,自份早孤梵。刻木当严亲,朝夕致三牲。暴子见(凌)侮,犯罪以无形。木人为泣血,免泪全其名。”敦煌遗书中有“丁兰木母,以灵感应”之句。敦煌写本《孝子传》记载甚详。另P.3680写本记曰:丁兰(刻)木作兹亲,孝养之恩感动神,图舍忽然修斩如,血流洒地真如人(21)。《孝诗》也有赞,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9、姜诗涌泉跃鲤      林州5座宋墓饰此图,多为一或二老妇人坐于桌后,桌上碗中盛鱼,桌前立姜诗夫妇二人,图下边饰泉水涌出鲤鱼。

      姜诗,字士游,东汉广汉雒(今四川广汉县)人。《东观汉记》卷17载:“诗性至孝,母好饮江水,令儿常取水,溺死。夫妇痛,恐母知,诈曰游学。岁岁作衣,投于江中,俄而涌泉出舍侧,味如江水,旦生鲤一双。”《后汉书·姜诗妻传》所载略同,言诗妻亦“奉顺尤笃”,并记有姜诗遣妻一事。敦煌遗书引《孝女传》所载与此基本相同。林同《孝诗》赞曰:“日常供鲤脍,旦辄汲江流,儿溺言游学,妻还感珍羞”。郭巨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10、陆绩怀桔奉母    林州9座宋金墓有此图。图象有的饰绩母,有的饰袁术,均坐椅中,其前为陆绩躬身施礼。

      陆绩,字公纪,三国。吴郡吴《今江苏吴县》人。仕吴为郁林太守,博学善政,见称当时。《后汉书》、《三国志·吴书》均有传。传曰:“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绩怀三枚,去,拜辞坠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其孝顺如此。《初学记》卷17亦引《吴志》记有“陆绩怀桔”事。其故事最早见于北魏洛阳宁懋石室。《孝诗》赞曰:“陆郎作宾客,怀桔欲何为”。遗母当然事,袁公乃称奇。郭居敬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11、孟宗哭竹生笋  林州8座宋金墓有此图形。画面上孟宗跪地哭竹林,新笋破地而生。

      孟宗,字恭武,三国吴江夏(今湖北汉阳县之鲁山)人,本名宗,避孙皓字,易名仁,任吴令,盐池司马,累迁光禄卿、司空。《三国志·吴书》引《楚国先贤传》曰:“宗母嗜笋,冬节将至,时笋尚未出,宗入林哀叹,而笋为之出,得以供母,皆认为至孝之所致感(22)”。白居易《白氏六贴》亦称:孟宗后母好笋,令宗冬月求之,宗入林恸哭,笋为之出。敦煌遗书《孝子传》所载更略。又敦煌遗书《古贤集》有“孟宗冬笋供不阙”之句(23)。《孝诗》赞曰:“万象死灰色,千林号怒声。何人哭哀泣,冻竹强抽萌。”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12、王祥卧冰求鲤      这也是最常见的孝道题材。林州8座墓中饰此图,多为王祥脱衣挂树,裸身卧冰,二鲤跃出的画面。

      王祥,字休徵,东汉琅琊(今山东诸城县东南)人,官至汉光禄勋,晋武帝拜为太保,赐爵为公。《晋书·王祥传》载:祥性至孝,继母朱氏不慈,犹令扫除牛下,祥愈恭谨,“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冷冻,祥将解衣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有丹奈结实,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其笃孝纯至如此”。晋萧广济首将其列入《孝子传》中,《孝诗》赞其孝行曰:“风李应难守,冬鱼未易求。剖冰不辞冻,抱树可胜愁。”敦煌遗书《孝子传》引《魏书》仅记其“守树”,未言卧冰求鲤。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13、杨香扼虎救父  林州有8座宋金墓中有此图。图像多饰头挽丫髻的杨香女,骑虎背上作拳打状,另有奔逃呼喊状的其父杨丰。

      《二十四孝》载杨香为晋代人。杂家《孝子传》记曰:“杨香其父为虎噬,忿愤博之,父免害。”《太平御览》卷415引《异苑》曰:“顺阳南乡县(今河南淅川县东南)杨丰与息女杨香于田获粟,父为虎噬,香年十四,手无寸刀,乃扼虎领,丰因获免。香以诚孝致感,猛兽为之逡巡。太守平昌孟肇之赐谷,旌其门闾焉。”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并序诗曰:“深山逢白虎,努力搏腥风。父子俱无恙,脱离馋口中。”

      14、韩伯俞泣杖悲亲  林州有6座宋金墓饰此图。多为韩伯俞拱手恭立老母前。

      韩伯俞,《晋书》有传,字唐伯,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西)人,先后任丹杨尹、豫章太守,领军将军,官至吏部尚书。母亲殷氏,高明有行,伯俞有孝行,但传中未言具体孝行。《太平御览》卷413“孝中”引《说苑》:“韩伯俞有过,其母笞之,泣曰:‘他日未尝泣,今日何泣也?’对曰:‘俞他日得笞常痛,今母力衰不能使痛,是以泣也。’”《孝诗》所记与此略同,并赞曰:“母今力衰矣,悲啼得杖轻。流风存绘画,犹足感焦生。”

      15、元觉施舆谏父        林州9座宋金墓发现此图象。多饰元觉祖父被弃在山崖或山坡,下立觉父,旁边为手拖肩舆的元觉。

      元觉在壁画或砖雕的榜题有写作元角、圆觉、袁觉,但最早出现时称为原谷,《孝子传》载:“原谷者,不知何许人,祖年老,父母厌患之,意欲弃之。谷年十五,涕泣苦谏,父母不从,乃作舆舁弃之,谷乃随收舆归。父谓之曰:‘尔焉用此凶具’?谷乃曰:‘恐后父老,不能更作,得是以取之耳’。父感悟愧惧,乃载祖归供养。克己自责,更成纯孝。谷为孝孙。”此段记载又见于《太平御览》卷519。敦煌遗书《搜神记》引《史记》曰:“孙元觉者,陈留(今开封)人也。年始十五,必爱孝顺。其父不孝,元觉祖父年老,病瘦渐弱,其父憎嫌,遂缚筐舁弃深山。元觉悲泣谏父。父曰:‘阿年老,虽有人状,昏耆如此,老而不死,化成孤魅。’遂缚筐举舁弃深山。元觉悲泣大哭,随祖父归去深山,苦谏其父。父不从。元觉于是仰天大哭,又将舆归来。父谓觉曰:‘此凶物,更将何用’?觉曰:‘此是成熟之物,后若送父,更不别造’。父得此语,甚大惊愕:‘汝是吾子,何得弃我?’元觉曰:‘父之化子,如水之流,既承父训,岂敢违之’。父便得感悟,遂即却将祖父归来,精勤孝养,倍于常日。孔子叹曰:‘孝子不违其亲,此之为也’。”(24)。

      这个故事可能反映了人类社会进化中对待老人态度和道德标准的变化过程,所以世界各民族的古代传说中都有过类似的弃祖故事。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中抛弃丧失生存能力的老人是常见的事。因此,在汉代的孝子故事中,仅用孝孙来称呼其人,还没有原谷的名字,山东嘉祥、武梁祠石室画像中已经有了孝孙的雕刻。画面上,左侧坐着一个老人,标题为:“孝孙祖”。右侧站着一个伸手召唤的男子,标题为“孝孙父”。中间站立一个孩童,回首与父应答,伸手欲去拿取长方形的舆舁,标题为“孝孙”。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中收藏的北魏孝子石棺上也有孝孙原谷的故事图。(25)。宋代的二十四孝图中的榜题,多将这个故事改称元觉,所有墓葬雕刻或绘画均表现元觉拖舆谏父的情节。

      16、刘明达卖子孝母 林州8座宋金墓饰有此图。壁画多饰一骑马男子,怀中抱一小儿,马后刘明达妻向前伸臂作呼唤状。砖雕多刻一男子抱一小儿,妇人袖手立于一旁。 

      刘明达不见于其它《孝子传》及史籍,唯敦煌遗书《孝子传》有载:“(首缺)由不足,更被孩儿减夺,老母眼见消瘦。遂将儿半路卖与王将军。其(妻)见儿被他卖去,随后连声唤住,肝肠寸断,割女尔遂身亡。诗曰:明达载母遂(逐)农粮,每被孩儿夺剥将。阿□(耶)卖却孩儿去,贤妻割女尔遂身亡。”变文中,明达失姓,其时代及藉贯亦不祥。唐长寿曰:“该故事流传范围不广,北魏以前孝子故事图中未见,可能发生在唐代”(26)。 

      17、田真哭荆复萌 林州9座宋金墓有发现。图中多饰田真中扶树悲叹,两个弟弟站立一旁。 

      《中国人名大辞典》记田真为汉朝城(今山东朝城县西四十里)人。周景式《孝子传》最早记载“荆树连阴”的故事:“古有兄弟,忽欲分异,出门见三荆树株接叶连荫,叹曰:‘木犹欲聚,况我兄弟而欲殊哉!’遂还,相为雍和也。一曰田真兄弟。”《太平御览》卷416、959及《艺文类聚》卷89、《初学记》卷17所引与此同。唯《御览》卷421“义中”引《续齐谐记》稍详,与墓葬雕绘内容更为接近,并指田真为西汉人,成帝时官至太中大夫,“田真兄弟三人,家巨富,殊不睦。忽共议分财。金银珠玉各以斛斗量,田业生赀,平均如一。唯堂前一株紫荆树花叶美茂,共议欲破为三,人各一份,待明就截之。”尔夕树即枯死,状火燃,叶萎枝摧,根茎焦粹。真至携门而望之,大惊,谓语弟曰:‘树不同,株闻雷分析,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胜,以解树’。树应声遂更青翠,华色繁美。兄弟相感,更合财产,遂成纯孝之门’。”雕、绘画面正是兄弟三人见树枯死而感悟痛苦的情景。敦煌遗书《二十四孝押座文》载有“共树共技争判割,同胞同乳恶分张”,当指此事。 

      18、鲁义姑舍子救侄      见于林州7座宋金墓中。多为鲁义姑抱一小儿,身边又爬或立一小儿,旁立一手执兵器的军卒。

      鲁义姑,春秋鲁国人,史籍称其为“村野之妇人”。汉刘向《古列女传》卷五及明·解缙《古今列女传》均载:齐国攻打鲁国,鲁义姑为救兄之子而置己子于不顾,齐将问其故,鲁义姑姊以大义以陈之,齐军感而不再攻打鲁国,“鲁君闻之,赐妇人朿帛百端,号曰义姑姊”(27)(28)。《说苑》载“齐遣兵攻鲁,见一妇人,将两小儿走,抱小而挈大;顾见大军且至,抱大而挈小。使者甚怪,问之。妇人曰:‘大者妾夫兄之子,小者妾之子。夫兄子者,公义也;妾之子者,私爱也;宁济公而废私耶?’”(29)。鲁义姑的义孝不但救了自己一家,而且保全了鲁国的安全。

      19、曹娥哭江寻父      林州7座宋金墓中有此图。多饰曹娥披麻戴孝,立于江边掩面号啕,身边江水激荡,水中浮其父尸骨或仅一头骨。

      《后汉书·曹娥传》曰:“孝女曹娥者,会稽上虞(今淅江上虞县)人也。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 涛(迎)婆娑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县长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傍,为立碑焉”(30)。《太平御览》卷415“孝女”引《会稽典录》与此相同。《孝诗》有赞诗。

      20、刘殷哭泽生堇      林州8座宋金墓有此图。多为云中饰天神,下有刘殷躬身施礼。

      刘殷,字长盛,晋代新兴(今山西忻县)人,《晋书》、《十六国春秋,前赵录》均有传。传曰:“殷七岁丧父,哀毁过礼,服丧三年,未曾见齿,曾祖母王氏,盛冬思堇而不言,食不饱者一旬矣。殷悟而问之,王言其故。殷时年九岁,乃于泽中恸哭……声不绝者半日,于是忽若有人云:‘止,止声。’殷收泪视地,便有堇生焉。因得斛余而归,食而不减,至堇生乃尽。又当夜梦人谓之曰:‘西篱下有粟。’寤而掘之,得粟十五锺,铭曰:‘七年粟百石,以赐孝子刘殷。’自是食之,七载乃尽(31)。”永嘉之乱后,任于十六国前汉刘聪。

       21、赵孝宗行孝      林州6座宋金墓有此图。图中一边为一执剑武士,中间多为一青年男子或幼童向武士拱手施礼,另一旁为一袖手而立的年长男子,墨书榜题多为“赵孝宗行孝”。

      敦煌写本《孝子传》“(首缺)义将军,司马赵孝,字长平,沛国人也。”《后汉书》卷三十九《赵孝传》云:“赵孝字长平,沛国靳县(今安徽宿县)人。父善,王莽时为田禾将军,任孝为郎……,及天下乱,人相食,孝弟礼为饿贼所得,孝闻之,即自缚诣贼,曰:‘礼久饿羸瘦,不如孝肥饱。’贼大惊,并放之。”《东观汉纪》卷17、《初学记》卷17、《艺文类聚》卷20均有载,并记有“赵孝食蔬”的事故。《太平御览》卷515云:“又曰赵孝,字长平。建武初,谷食尚少,孝得谷,炊将熟,令弟礼夫妻出,比还,孝夫妻共食。礼夫妻归辄独饭之。积久,礼心怪之疑,后掩伺见之,亦不肯食,遂共蔬食,兄弟怡怡,乡里归德。”八十年代初,学术界对赵李宗孝行情节还不太了解。至九十年代,有关学者介绍宋金墓孝行图“赵孝宗”即这位“舍己救弟”的赵孝。但未注明“赵孝,又名赵孝宗”引自何史籍。这与《文物》2000年6期《山西沁县发现金代砖雕墓》中“赵孝宗将小替大”榜题短语的意思也有出入。而林州发现宋金墓中的赵孝宗图,除一边为武士(饿夫),中间拱手施礼求情的形象为青年或幼童,另一边为袖手而立的年长男子,这种图形似乎表明青年或幼童为主人公赵孝宗,恰又与沁县金墓短语意思相符。在已报导的宋金墓关于这幅孝行图榜题中,多为“赵孝宗”。惟在甘肃清水电峡金墓中墨书“赵孝□□/沛□□人也”,此短语中有缺字,所以原题字也有书为“赵孝宗”的可能。是否在宋金时,为了更利“以训童蒙”,将兄长赵孝的孝行演变为弟弟“赵孝宗”呢?还是另有他人,故“赵孝又名赵孝宗”的提法还需新的材料来佐证。

      23、蔡顺拾椹供亲  林州8座宋金墓中有此图象。多为一执兵器武士和一拱手而立的男子,二人中间地上饰二盛器。

      蔡顺,字君仲,汝南安城(今河南汝南县)人,“以至孝称”。《后汉书》有传。《东观汉纪》卷16记:“王莽乱,人相食。顺取木椹,赤黑异器。贼问所以,云:‘黑以母,赤自食。’贼异之,遗盐二斗,受而不食”。《孝子传补遗》所载与此基本相同(32)。也与墓葬雕绘完全一致。但是杂家《孝子传》所记又与前不同“……母饮酒吐呕颠倒,恐母中毒,尝母吐验之。”是为《初学记》所记“蔡顺尝毒”之事。林同《孝诗》记有孝行事四件:“贼疑拾椹异,母怪弃薪还,雷震辄圜冢,火飞因伏棺。”敦煌遗书引《后汉书》记有“拾椹”、“尝毒”、“雷震圜冢”、“火起伏棺”四件孝行。查《后汉书·蔡顺传》记载并无拾椹供亲之事,而记“心痛悟母”、“闻雷哭墓”二事,与前述曾参“心痛悟母”及后述王裒“闻雷泣墓”颇为相似,郭居敬《二十四孝》列为孝子之一。

      24、鲍山行佣供母    见于林州7座宋金墓,图中多为一甲胄武士身背老妇而行的鲍山。墓中榜题多写作“鲍山行孝”。

      鲍山,实名鲍出,字文才,京兆新丰(今陕西临潼新丰)人。《三国志·魏书》卷18注引《魏略·勇侠传》载:东汉献帝兴平(公元194-195年)中,三辅乱,出与老母兄弟五人家居本县,因饥饿,出与兄弟出外采蓬食,母被贼劫去,出奋勇夺回,因而客居南阳。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关中始开,出来北归,而其母不能步行,兄弟欲其舆之,出以舆车历山险危,不如负之安稳,乃以笼盛其母,独自负之,到乡里,乡里士大夫嘉其孝烈……。“敦煌遗书《孝子传》引《汉书》所载与此基本相同。元代郭居敬的二十四孝把他换为江革,称为‘行佣供母’”。

      25、王武子妻割股奉婆      林州7座宋金墓饰此图。多为王武子母坐椅中,武子妻坐地执刀挽腿,正在割自股肉,其前置盆、碗类器。

      林州宋金墓中榜题大多写作“王武子行孝”,惟金皇统三年墓榜题作“王武子妻割股”,实际也应为王武子妻行孝的故事。王武子,为唐代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敦煌遗书伯。3680写本(丁卷)记曰:“王武子者,河阳人也。以开元年中征涉湖州,十年不归。新妇至孝。家贫,日夜织履为活。武母久患(痨)瘦,人谓母曰:‘若得人肉食之,病得除差。’母答人曰:‘何由可得人肉?’新妇闻言,遂身割眼(股)上肉作羹,奉送武母,母得食之,病即立差。河南尹奏封武母为国太夫人,新妇封郢郡夫人,仍编史册。开元廿三年,行下诗曰:“武子为国远从征,母病食人肉始轻。新妇闻之方割股,阿家吃了得疾平。”

      26、柳刚奴行孝  见于北关街五龙庙后宋宣和五年墓(1123年)和城西南二龙庙村壁画墓。画中左侧坐一戴花冠,上穿对襟旋袄,下系长裙,袖手胸前的妇人,右侧为一头饰丫髻的女童,双手捧一木盒状物,二人脚下饰流水。榜题一作“柳刚奴行孝”,一仅写“柳刚奴(三字中部自上而下损毁)”。相似题材见于山西潞城县北关宋墓八号孝行雕砖,原文介绍:左侧刻一头梳盘髻,内着灰色袍服的妇人,右刻一戴黄色幞头,着袍服手持木盒的男子,下部刻有水井。”帷无榜题(33)。

      《隋书·列女传·裴伦妻》载:“裴伦妻,河东(山西省)柳氏女也,少有风训。大业末,伦为渭源令,属薛举之乱,县城为贼所陷,伦遇害。柳时年四十有二,女及儿妇三人皆有美色。柳氏谓之曰:‘我辈遇祸乱。汝父已死,我自念不能全汝,我门风有素,义不受辱於群贼,我将与汝等同死,如何?’其女等皆垂泣曰:‘唯母所命’。柳氏遂自投于井、其女及妇相继而下,皆重死于井中。”从文献记载及壁画、砖雕所饰内容,柳刚奴行孝即应指的是裴伦妻柳氏的“节义孝行”。此孝行题材不见于其他地区同时期墓葬的壁画或砖雕,而出现在豫北和晋东南地区,可能与这一孝行故事在这一区域流行和影响有关。

      27、任子行孝    见于合涧大付街金墓中砖雕孝行图。图中树下立一头束高髻、上穿交领衫,下着裤的交臂男子,榜题“任子行孝”。山西芮城永乐宫旧址旁有元代中统元年(1260年)下葬的道士潘德冲石棺线刻二十四孝中有“任子”榜题的,线图背景作山峦,山前立一戴无脚幞头,上穿园领衫、束腰、下着裤的男子,右手举一件三角形下有柄把的“旌节”状饰物(34)。

      任子的孝行还未能见到有关记载,任子的名字和孝行情节还不能了解。有学者把潘德冲石棺榜题“任子”释作“ 子”认为是“目炎 子”的误写。但林州合涧大付街墓中另有身披鹿衣的目炎子雕砖,故将“任子”为“目炎 子”的误写的解释是不能成立的(35)。

      《新唐书·孝友·任敬臣》记载:“任敬臣,字希古,棣州(今山东省惠民县)人。五岁丧母,哀毁天至。七岁,问父英曰:‘若何可以报母?’英曰:‘扬名显亲可也。’乃刻志从学,举孝廉,授著同事,迁秘书郎。休沐,阖门读书。监虞世南器其人。先后任弘文馆学士,越王府西阁祭酒,朝请郎,终太子舍人。“所以任子行孝当是赞颂任敬臣为报母恩而刻苦学习的事迹”。线刻及砖雕任子手执“旌节”正是表示他“使持节”的身份,以报母恩情节。

    相关评论  
    暂无评论

    登陆评论!


    上一条信息: 明星姓氏揭秘:成龙、田亮、郭晶晶       

    下一条信息: 湖北黄冈蕲春县田桥青草坪村田氏宗谱




    图片新闻
    公安部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身份信息核查
    公安部全国公民身
    2019年最新全国百家姓排名:田姓第34位
    2019年最新全国百
    《华夏田氏族谱》请谱进行中
    《华夏田氏族谱》
    华夏田氏卓阳支2010年清明祭祖掠影
    华夏田氏卓阳支20
    “二十四孝”图文记载
    “二十四孝”图文
    [视频]田完祠记(华夏田氏祭祖大典)
    [视频]田完祠记(华
    热门信息
    ·  华夏田氏各地谱务办事处及联系方式
    ·  山东家谱知见录(家谱简目)
    ·  最新最全田姓名字大全
    ·  公安部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身份信
    ·  田氏QQ群汇总【不断增加中】
    ·  近期军队军级人事任免公布,原第26集
    ·  关于小脚趾两瓣趾甲的传说
    ·  大槐树移民的分布(图文)
    ·  2019年最新全国百家姓排名:田姓第34
    ·  《华夏田氏族谱》请谱进行中




    Copyright @ 2019-2020 华夏田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田氏谱务垂询:13616327059 家运   点此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投稿邮箱:13206324978@163.com   田氏家族微信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13206324978          举报邮箱:mistertian@163.com 
     田氏网备案号:鲁ICP备15019233号
    田氏网微信公众号二维码